动脉硬化的基因治疗

【字体: 时间:2002年10月21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生物通讯]研究人员在近期出版的《循环:美国心脏协会杂志》上报道,一种实验性基因转移技术能够关闭动脉内壁细胞的重新生长并减少炎症应答--这是引起术后动脉再狭窄的两大病因。

    打通阻塞血管的过程--无论是将一端配有小汽球的导管强行插入由于脂肪组织堆积而变窄的动脉,通过汽球膨胀来清除堵塞物并使动脉通畅(即血管重建术),还是插入一个叫做支架(stent)的小网孔管撑宽血管,都会损坏脆弱的血管内壁,芬兰Kuoppio大学的分子医学教授Seppo Yla-Herttuala博士解释说。

    “这种损坏不同于心脏病的病程,它被认为是引起血管壁新细胞快速生长的原因,这些新细胞能够引起血管重新阻塞,即动脉再狭窄,”他说。

    早先的研究已经表明,一个叫做氧化胁迫的生物反应在动脉再狭窄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它们就会发送增加氧化胁迫的信号,这意味着机体会产生更多的自由基。自由基是指分子氧在氧化时呈单价还原而产生的一类具有高度化学反应活性的含氧基团,它们几乎能够破坏一切。“他解释说。

    过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是最常见的自由基之一,当内皮细胞受损时,这种自由基的含量就会升高。同时,血管内皮损伤会引起血管中过氧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浓度的降低,SOD是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抗氧化剂活动于细胞内外控制自由基含量的酶。Yla-Herttuala和他的同事推理,通过导入编码细胞外过氧歧化酶(extra cellular superoxide dismutase ,EC-SOD) 的基因到受损的血管中,他们能够控制自由基对血管壁的破坏,从而使动脉再狭窄过程短路。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通过利用一种失活病毒运送EC-SOD到动物的血管壁细胞中检验了这一假说。研究人员将26只新西兰白兔分平均为两组,分别用该基因和安慰剂做对照处理。分别于两周和4周后分析这些白兔以确认这种基因治疗策略是否有效。每次分析结果表明,基因转移在这些白兔上都获得了成功。

    两周时,EC-SOD组白兔体内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标志)比对照组少了10倍,4周后巨噬细胞更是少了20倍。而且,经基因转移处理的那组白兔体内产生的过氧阴离子也大大减少了。

    “EC-SOD已经纯化并进行商业化生产。我们使用的这种病毒也经过类似的检测,因此我们期待着只需约两年的时间就可完成这种基因疗法进行人体临床试验之前所需的临床前研究。”Yla-Herttuala充满信心地说。

    在人体研究中,可在放置血管支架后将EC-SOD基因转移到体内,它将被运送到被支架撑起的区域以及支架外毗邻区域。这项研究表明,基因转移完成后,EC-SOD这种酶还可由细胞分泌,因此不仅对基因转移部位,而且对转移部位周遭几厘米距离内都会产生影响。

生物通摘译自 Sciencedaily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动脉硬化|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