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广西一学子 如今破译水稻“基因天书”第一人

【字体: 时间:2002年12月23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水稻,养活了世界上半数以上人口。人类种植水稻的历史也已长达近万年。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研究,已证实水稻由12条染色体组成。在数千倍的显微镜下,科学家观察到一条条如线虫般的染色体,成千上万个基因就依附在这一条条染色体上,但每条染色体上基因的数量及它们的排列顺序一直是个谜。

正如人类的“生老病死”秘密都写在DNA螺旋状双链里一样,水稻12条染色体上附着的成千上万个基因也蕴藏着高产优质、美味香甜、抗病抗虫、耐旱耐涝等等极为丰富的遗传密码。一旦完成每条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就等于打开了下一步深入研究水稻基因功能、破译水稻遗传密码的大门。

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于11月21日宣布: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参与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的专家,已独立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同日,国际权威科学杂志《自然》以蓝天下“乐弯了腰”的金黄稻穗图片为封面,刊发了这一重大科研成果,并兴奋地称其为“水稻基因组测序项目里程碑性的事件”。

在查阅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有关资料时,本报记者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测序专家工作组组长、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韩斌,当年竟是广西农学院分子遗传室的硕士研究生。

为深入了解这一重大科研成果的详细内情,了解主持这一研究项目的基因研究专家韩斌从硕士研究生到博士导师的历程,本报记者12月10日赴上海对韩斌博士进行了专访——

一眼便相中广西

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位于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走进研究中心颇显庄严的紫红色科研大楼里,闻讯迎出的韩斌博士的年轻出乎记者意料——年仅39岁的专家,已成为重大国际合作基因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随韩斌博士走过一间间实验室,记者更吃惊地发现:里面忙碌着的竟几乎全是20来岁的年轻人!

韩斌注意到记者的惊讶,笑道:“中国和水稻打交道至少7000年,而这次精确测定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破译水稻10%遗传密码字符的,却是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5岁的年轻人。通过这次研究,他们既解读水稻,也解读青春。”

20来岁,多么令人羡慕的年龄!韩斌20来岁的时候在哪里呢?“那时候我在广西。广西,是我迈进基因研究领域的起步点,在那里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提起广西,韩斌言词里便充满感情。

1985年夏天,22岁的韩斌以优异的成绩从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面临着留校工作的好机会。但对生物遗传极感兴趣的韩斌决定报考研究生,在这一领域深入学习。当时,生物遗传在国内还是一门新学科,开设这一专业的大学极少。

韩斌翻阅着研究生招生简章,先把目光盯着广州等大城市,很快便失望了:在这些大城市的大学里没有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突然,“广西农学院微生物遗传学”一行字映入眼帘。韩斌很是惊异——想不到在偏远的广西竟开设了这么一个十分前卫的专业。紧接着,“一定要学这个专业”的坚定信念促使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当时还不知道导师是谁,后来看到一篇报道才知道开设这个专业的马庆生老师当时在国内做‘固氮’研究是最成功的。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为植物可吸收的氮,是一种很重要的生命现象,而如果能广泛利用生物固氮,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氮肥厂了,既环保又经济。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作出了多么正确的选择!”说到这里,韩斌笑了。

“你一定要回祖国”

在广西的3年里,韩斌在导师的建议下专心于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的学习、研究。实验室里,韩斌观察到微生物和植物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十分奇特的现象:一些植物受微生物侵染而致病,而另一些植物受同样的微生物侵染却不致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过去的研究,一般限于对这一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而从分子遗传学角度研究,则要揭示这一现象遗传上的内在原因,要找出是哪个基因导致这一植物致病,又是哪个基因促使那一植物抗病……

韩斌感慨道:“在广西,我不仅学到了分子遗传学许多先进的知识和研究手段,还得到了一种全新学习气氛的熏陶:学习不再是填鸭式的教育,马庆生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实验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师生间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思路常常因此得到开拓,研究方向也由此更加明确。”

1989年2月,“从来没有想到出国”的韩斌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经导师推荐赴英国继续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学习和研究。出国时,导师提醒他:一定要利用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方法,使自己受到很好的训练。到1992年,韩斌已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和妻子一起留在剑桥大学从事植物病原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也就在这一年,韩斌收到马庆生老师发自广西的一封信。这封信使韩斌的研究生涯发生巨变!

“出国时,马老师便嘱咐过我:学好了一定要回来。”韩斌回忆道,“1992年,我在英国又收到已担任自治区领导职务的马庆生老师的一封信,这封信我至今收藏在家里,那是用一张很薄的信纸写的,纸质不好,却饱含着导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在信里,马老师建议我:学业已成,要尽可能争取回国工作,即便不回广西,也一定要争取回国参与主持大项目的研究。我崇敬我的导师,不管到哪儿都不能辜负他的期望。”

1998年10月,韩斌回国,经导师推荐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工作,由副研究员到研究员,并在2001年2月承担起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水稻基因组测序工作专家组组长的重任。

破译水稻“基因天书”

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于1998年正式启动。它由中国、日本、美国、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共同发起,各成员单位根据各自国家支持情况按染色体或部分区段划分,分别承担一定的测序任务,最终达到协同完成水稻全部基因组精确测序的目的,最终序列的误差率要求低于万分之一。中国承担的是第四号染色体测序任务,由中科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负责。中科院有关研究所和扬州大学参与合作研究。

水稻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工作于2001年4月启动。首先完成了精细物理图,然后采用“克隆步移法”对水稻粳稻基因组第四号染色体全长序列进行大规模测序,拼接后总长达3500万个碱基对,精确度达99.99%,达到了国际公认基因组测序完成图标准。

韩斌告诉记者:经过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序列的解读分析,共鉴定了4658个基因,并将其注释在染色体的准确位置上,为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首次完整测定了高等生物染色体中决定其稳定性的“着丝粒”的序列。通过测序,可获得大量的水稻遗传信息和功能基因,为培育水稻新品种打下良好基础。此外,以水稻基因组序列为“镜”,还有助于了解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的遗传秘密,由此推动整个农作物基因组的研究。在11个承担测序任务的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和日本几乎同时率先拿出了成果。

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沃森此前致贺信道:“你们正在继续为水稻基因组完成图而努力。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你们这支队伍将提供唯一完整的谷类基因组序列。最终‘完成’水稻基因组计划对在很多国家中正在进行的谷类基因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结束采访时,记者注意地观看着墙上一张照片,那是一群年轻人在风景优美的桂林的合影。韩斌笑道:“今年5月,第四号染色体测序工作基本完成,我便带着实验室里40多个年轻人赴广西旅游,同时也让马老师看看我身边这一大群朝气蓬勃的学生!”

摘自 新桂网-南国早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水稻|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