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干细胞“自身移植”将完全修复受损心肌

【字体: 时间:2002年02月10日 来源:

编辑推荐: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运贤博士领导的课题组,在世界上首次提出应用一种药物进行造血干细胞“自身移植”治疗心肌梗死,这一创新成果,将使病人有完全康复的希望。在最新出版的2002年第1、2期的《中国病理生理杂志》上,报告了这一最新成果。
   
    急性心肌梗死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专家说,虽然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性期病死率下降,但患者最终死于心力衰竭的远期死亡率并未减少。医学家认为,这里的主要原因在于心肌属于最终分化细胞,一旦损伤便无法再生,只能由疤痕组织代替。临床医学表明,心肌梗死并发的心衰,正是由梗死后产生的心脏疤痕组织无舒缩功能所致。这就是说,目前用于心肌梗死治疗的方法,并不能修复或逆转已坏死的心肌,更不会使心肌再生。
   
    陈博士是以一种药物来动员干细胞增殖,并使其迁移至心梗病灶部位,在特定的病理微环境下,使造血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实验结果发现,这种方法能减少或去除梗死灶的疤痕组织。在动物的心肌梗死灶内,还出现了新生的心肌细胞。科学家在解释用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疗心梗的机理是:造血干细胞具有高度可塑性与心肌存在的“环境影响分化”。它能预防或去除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降低心肌梗死后的远期病死率。
   
    据介绍,这种治疗手段既不同于国外所用的在心梗灶周边多点局部注射造血干细胞的创伤性移植方法,也不同于在美国《循环》杂志上新近报道的用药物激发侧支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心肌血流的治疗机理。
   
    国外学者试用成肌细胞注入心肌梗死区进行“自体移植”的研究曾被美国心脏病学会列为“2000年科研十大进展”的第三项。但进一步研究发现,被移植的成肌细胞仍有引发心律失常的可能。去年,美国学者 O rlic等在《Nature》(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用骨髓细胞以点注射心梗小鼠梗死灶的可行性报告,但临床提示,这一方法用于人体仍有很大风险。
   
    陈运贤课题组是以皮下注射药物的简便方法,动员自体造血干细胞进行“自我移植”治疗。它不须对干细胞进行分离、采集与再输注,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伤性,亦无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所面临的干细胞来源困难和存在免疫排斥反应,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还可以减少病人长期治疗的费用。
   
    陈运贤是从日本留学归国的年轻医学博士,也是广东省“五个一”科教兴医工程学术与技术带头人。自1987年开始,他先后在日本九州大学第一内科和长崎大学原研内科从事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1995年底回国后在有关方面支持下仍继续进行。尽管以上研究仅仅处于动物研究实验阶段,但有理由相信,攻克急性心肌梗死的日子已不再遥远。
   
  

 摘自:科技日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造血干细胞|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