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在沪设公开论坛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2年04月1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主席徐立之、东京大学教授沙佳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委员会委员克娜琶斯……这些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领域的“巨头”,昨天走进本市最著名的两所高校———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举办公开论坛,让公众“面对面”了解基因科技和生物技术,直接倾听东西方科学家的对话,以此作为2002年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的开场白。
“只有取得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科研的价值才能实现,科学事业才能更迅速地发展。”大会本地组委会主席、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在解释全球学术会议走近公众的初衷时认为,人类基因组研究越来越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它涉及到人的尊严、权利、伦理等各种社会问题,已引起公众的密切关注,因此,亟需在公众中进行相关的科普教育。
中外科学家在报告中反复强调,人类作为一个整体,面临共同的挑战,基因组研究不是哪一国或哪一个实验室能包打天下的,需要科学界、医学界、产业界等打破围墙,密切合作。医学界在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已成为主角之一,是他们首先发现了人类恒齿缺失、短指(趾)、耳聋的基因并进行克隆;其次,是医患合作,医学研究离不开病人的大力配合,需要病人的知情同意;第三是与产业界的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造福百姓。
昨天,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参加公开论坛的学生近千人,连过道上都被听众挤得水泄不通。在交大举行的“21世纪的基因科技和生物经济”论坛上,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主席徐立之、东京大学教授沙佳之回顾和展望了全球人类基因组计划,陈竺院士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基因组研究的现状和前景。美国耶鲁大学和罗氏公司的科技人员则介绍了基因组研究对药物开发的影响。
昨天下午在复旦大学举行的“基因组学和社会———东西方的对话”论坛上,中外科学家、法学家对克隆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中的伦理问题、基因组与人的价值等敏感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坦诚的科学对话。
摘自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