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人类 写在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开幕日

【字体: 时间:2002年04月15日 来源:

编辑推荐:

  

  

昨天,当近千名全球科学家聚焦2002年全球人类基因组大会时,普通百姓也聚焦科学家:中外科学家正在关注哪些热点问题?正在哪些前沿领域攻关?哪些课题与我们的健康休戚相关?哪些技术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对2002年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进行了“追踪”。 

科学家最一致的认识 

基因是人类共同财富,基因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捍卫人类尊严,为全人类谋幸福。基于这一共同目标,中外科学家达成共识: 

反对基因歧视 

“今年奥斯卡的大赢家《美丽心灵》,描写的正是患有精神病的数学家纳什。如果当时有基因测试,有精神病基因的他,早就被流产了,哪还能得诺贝尔奖?”中国人类基因组中心伦理委员会主席邱仁宗教授的话虽幽默,却让人充分感到基因歧视的潜在威胁。 

前世界卫生组织副总干事胡庆礼忧心忡忡:目前已有老年痴呆症、地中海性贫血等27种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测试确定,这虽然能帮助预防、及早治疗疾病,但也会带来基因歧视,“如果社会知道一个眼下健康的孩子,由于某种基因,30岁便将死去,人们或许会拒绝他求职,拒绝他成家,拒绝他……”更可怕的是,如果片面地将人等同于基因,就会将不同种群的基因差异,上升为种族优劣,这无异于新种族主义,“因此,我们必须严格保护基因隐私”。 

科学实验要患者“知情同意” 

在现实中,大肆廉价占取基因样本的情况,比比皆是。这既是对个人基因的轻蔑,也对族群的基因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国际人类基因组织一致申明:基因实验须经被试者知情同意,方能开展。除绝对保护基因隐私外,被试者还应得到足够的医疗服务,享受基因研究的成果,如疾病的预防治疗等,赢利的研究项目必须将利润的1%—3%,用于医疗保健设施的建设。 

反对生殖性克隆 

国际人类基因组织伦理委员会主席克娜琶斯严肃表态,早在1999年,该组织就通过决议,坚决反对克隆人,现在重要的是,制定法律彻底杜绝克隆人。 

人类基因组最前沿研究 

破解基因功能 

科学家发现,目前人类医疗费用中,用于单基因疾病治疗的仅占3%,97%是用于多基因疾病治疗。像肿瘤、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多基因疾病,其发病原因既受先天的遗传,又受后天环境因素的作用。为此,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组学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基础研究 

包括疾病基因鉴定、基因表达调节、人类多样性和进化、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等各项研究。其中,基因组序列的变异性(SNP)研究是最受注目的领域。只有深入研究不同群体或个体基因组序列的“特别之处”,找到疾病的易感基因,科学家才能发现哪些人最容易生哪些病、吃什么药最有效。但上述研究目前离实际应用还有相当距离。 

模式生物研究 

模式生物是指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让实验动物携带某种疾病的基因,代代相传,到一定年龄就会生肿瘤、糖尿病等疾病。科学家通过研究模式生物“举一反三”,帮助研究人类疾病。在此次大会上,美国、法国科学家将报告他们进行的“人和小鼠的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绿河豚的基因组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 

疾病基因研究 

科学家已经选择肿瘤、心血管等疾病,搜索疾病基因,解析其功能。如我国科学家开展了白血病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日本科学家正研究肿瘤基因组学,美国科学家对乳腺癌和卵巢癌进行遗传分析,加拿大科学家分析了动脉硬化症的全基因组,澳大利亚科学家探寻导致焦虑和沮丧情绪的基因。 

科学家的至激争论 

治疗性克隆 

反对方:美国、加拿大、德国等欧美国家理由:受天主教影响,人们普遍反对堕胎,甚至认为卵子、精子结合的瞬间,新生命就已经诞生,所以胚胎干细胞研究,在这些国家遭到禁止。 

赞成方:中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理由:14天之前的受精卵被视作尚无生命特征,可用于研究。我国科学家认为,现在患基因疾病的病人比例越来越高,目前的医疗手段无法治疗病变的器官,只有用治疗性克隆,才能给他们带来希望。“最起码,这也是两害相权取其轻”,陈竺教授如是说。 

名词解释 

【克隆】一般指通过无性繁殖复制遗传物质完全相同的生物体或细胞。分生殖性克隆、基础研究性克隆和治疗性克隆。 

【干细胞】在生命成长和发育中起“主干”作用的细胞,分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专能干细胞。全能干细胞可以分化成人体的各种细胞。多能干细胞发育形成胎盘、人体器官。专能干细胞只能分化成某一类型的细胞,比如神经干细胞。 

基因研究及克隆大事记 

1996年第一个用成年体细胞克隆产生的哺乳动物绵羊“多莉”(Dolly)在英国诞生。 

1999年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 

2000年4月我国科学家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 

2002年4月由我国科学家完成的水稻(籼稻)全基因组框架序列图在《科学》杂志上发表。2002年4月意大利科学家安蒂诺里宣布,他培育的克隆人胚胎,已有8周生命。 

大会见闻 


NO CHINESE(不说中文) 

“这次大会是国际会议,新闻发布会是全英文。”昨天下午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十有八九是中国人,台上的5位“新闻官”中,2位是中国人,另一位华人科学家也能说中文。但新闻发布会从头至尾,外国科学家讲英语,中国科学家也讲英语。 

大会报告、论文集,甚至面对大学生的公开论坛,中外科学家也清一色说英语。有学生私下议论:中文也是联合国通用语言之一,为什么国际学术会就不能说中文?记者还有一苦:看科学家论文,可意会不敢言传,众多专业术语,怎能翻得准确又让普通读者明白? 

科学家背双肩包 

日本东京大学sha(木+神)佳之教授,头发斑白,却像上海街头的时髦姑娘,背着个双肩包。堂堂科学家,背双肩包?好奇之下,记者四下打量,背双肩包竟成大会一景:处处可见科学家笔挺的西装后面,是印有“HUGO”(国际人类基因组组织)的双肩包。 

“实在是论文太多了。”大会收到论文近700篇,破前6届大会论文纪录。论文集择要就有1公斤重。几乎每个接受采访的科学家都说,“双肩包不会丢,不碍事,论文带回去好好研究。” 

摘自:解放日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