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太空乌鸡蛋孵出3只小乌鸡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2年04月25日
来源:
昨天上午9:10,搭乘“神舟三号”飞船、在太空遨游了7天的3只小乌鸡从蛋中破壳而出,第一次睁开双眼观察这个世界。本报记者在现场目睹了这几个宇宙归客的“蛋生过程”。
2002年4月1日,满载着国人企盼的“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地返回地球。在开舱之后,人们看到了“神舟三号”上搭载的一个个“神舟乘客”。在这之中,一个空间鸡蛋孵化箱格外引人注目。箱子里,装载着9个幸运的乌鸡蛋,在历经了为期7天的太空遨游之后,立刻被科研人员呵护着送回了地面上的孵化箱。
小乌鸡一出生就做出想飞的样子
昨天早晨,记者在位于北京回龙观附近的中国农业大学家禽培养基地看到,在一个又厚又重的孵化箱里,几个乌鸡蛋正静静地躺在里面。在它们的外部,有一个网兜把它们包裹起来。透过孵化箱的玻璃窗和网兜,记者注意到一个鸡蛋的上面已经出现了一条细细的裂缝。没过多久,裂缝由细细的一点变得越来越大,在裂缝中间,还可以看见红色的黏膜。又过了一段时间,裂缝越来越大,红色的黏膜下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双小鸡的爪子在轻轻地扑腾。此时,记者已经可以清楚地听到小鸡“啾啾”的稚嫩叫声。
一个小时过去了,蛋壳底下的黏膜已经被捅破,裂缝已经布满了整个蛋身。小乌鸡的爪子、腿都伸了出来,开始强有力的蹬踹。看着它那吃力的样子,周围的人不禁都为它捏了一把汗,恨不得上去帮它一把。十几分钟后,蛋壳分为了两半,一只可爱之极的小乌鸡出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黄色的茸毛,黑黑亮亮的眼睛,尖尖的小嘴,乌黑的爪子……这副漂亮的模样真是人见人爱。
小乌鸡刚出生,还不能够完全站立。它时而趴下歇会儿,时而努力地站起来,甚至扑腾扑腾毛茸茸的翅膀,做出想飞的样子。现场的科研人员马上把这个曾在太空中遥望地球的小家伙送进保温箱。项目负责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杨宁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陈玮教授高兴地告诉记者,首次进入太空的乌鸡蛋孵化成功。接着,另外又有两只小乌鸡成功地孵化出来,三个小家伙两公一母。一时间,家禽基地被小鸡的小嫩嗓子和大家的欢笑声包围了。
没想到“太空乌鸡”能引起这么大关注
杨宁教授表示,没想到这个“太空乌鸡”实验能引起这么大关注,公众渴望了解科学的热情也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其实我们这个实验在整个神舟三号的实验项目中,还不算是难度最大的。”另外一位负责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陈玮教授也告诉记者:“这两天许多媒体都打电话打到我这里来要来采访,远的还有四川等地的媒体要过来。但我们实在是应付不过来了,谢绝了很多。”
据杨宁介绍,这次“神舟三号”空间鸡蛋孵化箱里的这个研究项目叫做“太空乌鸡的培育”,其科学上的正式名称为“空间环境对鸡胚胎发育和遗传变异的影响”。这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研究项目,主要由他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陈玮老师负责,共有10多位科学家参与合作。这一项目得到了总装备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
“乌鸡白凤丸”就是用这种鸡配制的
至于为什么单单选取乌鸡做实验,杨教授笑答:“这是基于好多个原因综合考虑的。”
据了解,此次实验采用的是驰名世界的畜禽标准品种——丝羽乌骨鸡。选用这种乌鸡的主要原因:一是这一品种的纯度较高,易于从表形和分子水平上鉴别出在航天搭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异;另一方面,这一品种本身的经济价值很高。因此,通过实验有可能为我国的养鸡生产带来促进作用。
据悉,这次实验所采用的丝羽乌骨鸡原产于我国的江西、广东和福建等省,主要用做药膳、制药和观赏。在《本草纲目》等古医书中均有记载,主治妇科病的“乌鸡白凤丸”即用该鸡配制而成。
丝羽乌骨鸡身体轻小,行动迟缓,因其具有显著而独特的外貌特征与生产性能,极易与其他品种相区别。羽毛白色,羽片与一般家鸡正羽不同,羽缺小钩,成丝状。
从飞船上下来时蛋一个也没碎
“那么为什么不采用乌鸡成体而用乌鸡蛋呢?”杨教授在回答记者的这个问题时这样告诉记者:“做动物实验不比植物实验,动物会乱跑,要吃喝拉撒,这与植物不同。任何一种动物在生活上的要求可不亚于一个宇航员。”
杨教授表示,在进行动物的航天搭载时,需要提供较为完善的生命保障系统,不仅费用很大,而且在技术上也很困难。而卵生动物的胚胎都独立于母体之外,位于受精卵中,因而重量体积都大大减少,便于空间飞行。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受精卵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保存2~3周,仍然能够维持较高的胚胎能力。目前,家禽胚胎的航天搭载实验在国际上刚刚起步,在“神舟三号”上面进行的这一实验可以研究空间环境对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鸡胚胎发育的影响,观察后代生长发育及繁殖性能的变化,并通过分子遗传手段研究其遗传变异,为开展动物空间育种积累经验。
陈玮教授则告诉记者,乌鸡的蛋比较小,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放置更多的蛋,这也是选取乌鸡蛋作为实验蛋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这样的实验对飞船要求非常严格,温度、减震都会有很高的要求,实践证明,神舟三号飞船这些系统都非常好。我们的蛋一个也没碎。”杨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哪只鸡出自哪个蛋都一清二楚
据杨教授介绍,他们在实验之前特别希望能够孵出一只公鸡、一只母鸡,这样它们就能组成一个“太空乌鸡大家庭”,繁衍生息,人们也可以对他们进行进一步的观察。
另外,在这次的9个蛋中,杨教授他们还专门准备了两个“半同胞蛋”,即这两个蛋“同父异母”,这样假如它们出生下来都是表姐妹或者表兄弟,就找另外同样的一只公鸡或者母鸡来与它们相配,看它们个子后代的情况,这对于科研也很有用。
记者问杨教授,如何能够保证实验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杨教授表示,这是个极为严格的实验,从实验一开始,每一个流程都有科研人员一丝不苟地审核。“比如,我们在每一枚鸡蛋上都做了记号,每枚蛋出雏前都套上了网兜,这样,哪只鸡出自哪个蛋我们都一清二楚。”
在问及对这个实验的感觉时,陈玮教授告诉记者:“其实关于这个实验,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辛苦。一直在马不停蹄地奔波,生怕它们出什么意外。心里很累,体力也很累。”说到这儿,陈教授看了看刚刚孵出的小乌鸡,轻轻地说:“不过现在也不觉得累了。”
日本科学家曾进行过类似实验十个种蛋只孵化出一只雏鸡
据杨教授介绍说,这次实验是对“太空育种”技术的积极探索。所谓“太空育种”,指的是利用返回式飞行器搭载生物的种子、胚胎等,使其受到一定的空间诱变,从而成为一种新的诱变育种方法。我国自1987年以来先后将水稻、大麦、小麦、棉花、番茄、青椒等50多个物种、数百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以及一些微生物和动物带入太空,通过空间处理,又发现大量的农作物突变体,并从中选育成功一批优良的新品种。
这次的“神舟三号”飞船搭载实验主要是将空间育种技术引入动物之中,这与过去的空间生命科学那些有关动物的研究有所不同。过去的研究基本上都属于航天医学,是以动物为实验模型,探讨如何使人类在太空中生存,并减少返回地面后身体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而这次实验,主要是通过航天搭载将空间育种技术引入动物中,不仅能够在胚胎发育、遗传变异等方面获得理论研究成果,而且也能丰富动物遗传育种研究的技术手段。
但同时,杨教授也特别强调,这次涉及到“太空育种”的实验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这种实验,风险性历来很大。比如,在1992年,日本科学家曾经利用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进行过类似的孵化实验,10个没有经过地面处理的种蛋只孵化出一只雏鸡。成功率是很低的。所以我们的实验非常谨慎。”“现在我们的很多实验,从严格意义上说还不是真正的‘太空育种’,因此到现在都还不能认为我们科学界的‘太空育种’早就成功了。”
神舟三号“太空乌鸡培育”实验全过程大回放
2000年1月,项目启动
2000年~2001年,各项准备工作和地面预备实验
2002年3月18日,收集专用乌鸡蛋,并按航天试验要求包装;第二天,由专人送往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待发射
2002年3月25日,晚上10:15随神舟三号升空,遨游太空
2002年3月25日~4月1日,在太空停留7天,围绕地球飞行108圈
2002年4月1日,下午4:51降落在内蒙古,搭载组将乌鸡蛋从返回舱中取出,当天晚上11点空运回北京
2002年4月2日,凌晨1:15,课题组接受搭载组乌鸡蛋,并连夜打开包装,经外观观察,搭载的鸡蛋完好无损
2002年4月2日,上午11时15分,搭载的乌鸡蛋进入孵化箱,开始孵化
2002年4月23日,我国第一批太空乌鸡破壳出世
摘自:北京青年报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