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运用转基因技术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字体: 时间:2002年05月10日 来源:

编辑推荐:

  

  

一、转基因技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和前景

转基因技术是生物技术革命的主要内容之一。从作物品种改良的角度看,转基因技术将会对我国的农作物生产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解决起决定性作用。

(一)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主要作物的病虫危害逐年加重,每年喷施的大量农药既加重了农民负担,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又严重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还造成了食物中的大量农药残留,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增加品种的抗虫性,减少农药的施用量是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第二,高产品种需肥量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作物生产的施肥量已经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大量施肥除加重农民负担外,土壤退化、江河湖海的富营养化正成为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培育肥料高效利用的品种,在保持高产稳产的同时降低肥料用量也已迫在眉睫。

第三,水资源日趋短缺。除西北长期缺水、华北旱灾频繁外,旱灾在长江流域发生的频率近年也有很大提高。据统计,我国农业耗水约占全国总耗水量的70%,而水稻的用水几乎占整个农业耗水的 70%,在水资源日益短缺的今天,培育耐旱品种,降低水稻的用水对国民经济乃至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我国北方的盐碱地面积很大,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普遍为酸性,铝离子的毒害是一个严重问题。这些不良环境对作物的种植和产量潜力的发挥均有限制作用。

第五,我国的主要作物的品质较差,既不能适应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且又因其偏低的售价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亟待改良。

第六,近二十年来各种作物产量均出现徘徊局面,新育出的品种在产量潜力上没有大的突破。

(二)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作物改良中的前景

针对前述问题,我国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纲要(200l—2010年)》中提出“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转基因技术在对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实现上起关键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了抗虫性强的棉花、玉米、水稻等。抗虫棉花在国内外已大面积种植,抗虫玉米在国外已有很大的种植面积,它们的推广大幅度地降低了农药的用量。抗虫水稻为我国独有,已完成了中间试验,具备了产业化的条件。

国外已培育出氮肥高效利用的转基因小麦,磷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的转基因烟草。近年国内外均已鉴定分离出一些与氮、磷肥料利用效率有关的基因,将这些基因导入到其它作物,将可能有效地提高各种作物的肥料利用效率,降低肥料用量。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国际上已获得了不少调节植物水分状态使植物耐旱的基因,这些基因的利用将会培育出耐旱农作物品种。

近年在耐盐碱、耐铝毒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已分别培育出耐盐碱、耐铝毒的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将在不久的将来培育出耐盐碱、耐铝毒的作物新品种。

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的耐储藏保鲜蕃茄,在国内外都率先获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国内已培育出直链淀粉含量明显降低、蒸煮和食味品质明显改善的水稻。瑞士科学家培育的富含维生素A的“金米”由于其科学意义和政治意义,近年在国际上更是引起了轰动。在食品的营养品质、微量元素的改良方面,转基因技术预期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应用转基因技术修饰植物的生理生化代谢途径,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作物的生产力,改进产量潜力。例如我国科学家通过转基因技术培育的延缓叶片衰老的水稻,单株生产力显著提高。

此外,转生长激素基因的鱼、猪表现出快速生长、饵料利用效率提高、品质改良等优点,既提高产出,又可降低养殖成本。对我国畜牧业、渔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均会起到保障作用。

二、对我国转基因研究和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加强源头创新,抢注一批功能基因,占领生物高技术一席之地

目前国际上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模式植物拟南芥的测序也已完成,水稻基因组的测序,在2001年基本完成,还有一大批的模式生物和微生物的测序也将于近期完成。据推测,高等动植物和人类基因组中有30000—50000个基因,但从已测定的序列看,已知功能的基因在其中仅占极少部分。现在的任务是要弄清基因组中基因和 DNA序列的功能,即功能基因组研究。

功能基因组研究将是生命科学领域里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科学、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源泉。功能基因组研究作为源头,将为应用转基因技术进行动植物的遗传改良提出新策略、新途径,源源不断地提供新基因。目前,世界各国都在抓紧时机,加强投入,以在功能基因组研究中抢占先机。

我国在动植物分子生物学方面研究基础整体上比较薄弱,在功能基因的分离方面与国际上差距较大,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很少。近年在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等农作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已形成了较好的基础,在国际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和特色。面对强劲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大地加强对植物基因组和转基因研究的投入。虽然科技部去年已经部署了拟南芥功能基因组研究,并准备今年启动水稻功能基因组的研究,但由于经费少,人员分散,还不能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因此,建议尽快建立2—3个国家级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加强投入,集中一批优秀人才,大规模地开展植物基因组和转基因研究。通过5年—10年的发展,使我国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与农业大国相称的国际地位。

(二)切实做好转基因生物研究工作的安全评价与管理,大力促进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储备

转基因作物的研究所用的外源基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同类植物来源的基因,包括从食用植物到食用植物、同种作物 (如水稻到水稻、玉米到玉米等)。第二类为国内外已多年商品化应用的基因,如抗除草剂、Bt类抗虫基因等。其余来源的基因则可划到第三类。在安全管理的层面上,对用不同外源基因培育的转基因作物应区别对待。按“实质等同”的原则,从技术上讲,可以认为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的基因基本上没有风险,在科学研究安全管理上程序可大大简化,建议在完成实验室研究,经过中试后直接申请安全证书。建议将管理的重点放在第三类基因,对用这类基因培育的,转基因作物应认真评价,从严管理,确保安全。

(三)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而策略地推进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

根据美国ISAAA的估算,转基因作物产品销售额1999年,为 21—23亿美元,预计2005年销售额将达到80亿美元,到2010年可望达到250亿美元。这仅仅是根据产品销售额的估算。也就是说,转基因技术产业化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要挖掘潜力,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对转基因产品是否产业化,不但要考虑技术上是否安全,还要考虑在国际竞争中是否有利,在权衡利弊得失的基础上推进我国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建议将转基因技术的产业化分为三类:一是我国有明显优势、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有利的转基因植物,要率先产业化;二是技术上虽有安全保障,但产业化会带来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这样的技术暂不宜产业化,待我国技术有竞争力后再考虑产业化,如对国外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等,要利用“转基因安全”这个高门槛,阻止国外产品进入我国市场;三是对我国要出口的产品,只加强转基因技术的研究和技术储备,目前不考虑其产业化问题。

(四)抓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导向,加强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科学认识

公众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的种种疑虑,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技术上的原因,也有贸易壁垒上的原因,媒体要客观宣传报道,避免不实事求是的报道,使得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得到正确的认识。

摘自 科技之光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转基因技术|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