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克隆"追踪:"生命科学家"大战生化院士

【字体: 时间:2002年09月16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美宝环球集团总裁徐荣祥11日下午给中国青年报记者发来快递,他认为中青报自8月24日起对“器官克隆风波”作出的系列报道(共3篇)是客观详实的;同时,对8月30日该报转载的邹承鲁院士公开质疑其研究成果的报道,作出长约6000字的书面答复。

  在这份《关于对邹承鲁院士在<科学时报>和<中国青年报>上质疑的公开回复函》中称:邹承鲁院士“有些言行已脱离了科学学术辩论的规则,有的甚至以影射和比喻的方式,贬低和丑化我和我的科研队伍及成果”。我们不得不作出反应,向邹先生发出“知情通知书”。

  徐荣祥说,他未曾料到,邹承鲁第二天不但让《中国青年报》全文再次刊登了他贬低和丑化我们的谈话,而且还将给他的知情通知书传给境外网站。“原以为,邹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院士会自尊自爱。给邹先生去信,就是尊重邹先生。可是,没想到做后辈的不仅遭到邹先生的伤害,而且受了愚弄。为了科学和科学家的尊严,我们不得不再次向邹先生郑重提出,希望邹先生能以一个科学家的风范,对科学和他人能够有足够的尊重。否则,我们就不得不用法律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中青报转载《科学时报》刊登的对邹承鲁院士的专访,邹承鲁院士本人事前并不知情———编者)

  徐荣祥《回复函》主要内容是两部分:“我们研究的基础和历程”和“对邹先生质疑的具体问题的答复”。其“答复”部分认为,邹承鲁所质疑的问题的起源,“一是邹先生对我们的研究及成果本身缺乏了解”;二是由于干细胞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呈爆炸跃进式进展,“概念知识更新过快,而邹先生本人又是生化专业而不熟悉所致”。

  在“答复”中,徐荣祥再次解释了其“潜能再生细胞”概念的含义,申辩“我们的定义是清晰的,也是科学的”。

  邹承鲁院士认为,新的科学发现应公开在世界范围内有价值的刊物上发表,才能得到国际国内同行的承认。“徐荣祥之所以不发表,我认为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不成熟,拿不出来过硬的东西;二是顾忌商业利益”。徐荣祥反驳说,邹承鲁的认定是无的放矢。他们研究的部分结果早已在国外的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过并被收入会议出版物。“既然我们敢于报道研究结果,就是我们认定为成熟的结果。”

  邹承鲁院士质疑:“徐荣祥的教授头衔是哪个单位评审聘请的?”徐荣祥在答辩中罗列出了自己的简历:⑴77届原青岛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外科医师;⑵1986年到北京,被光明日报的光明中医大学收留,成立烧伤研究所。几年后被光明中医大学及光明日报社医学专业职称评审组织评为副教授;⑶又过两年,国家职称体制改革,由评审制改为聘任制,其母校聘其做客座教授。⑷1992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享受政府津贴。

  邹承鲁院士对于媒体报道中称徐荣祥是“中国著名生命科学家”,觉得不可思议——“反正我不敢自称生命科学家,国外也没见到谁敢称自己是生命科学家”。就此,徐荣祥声明:“其一、在LOISN.MAGENER所著的《A HISTORY OF THE LIFE SCIENCES》《生命科学史》中,将所有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的人员统称为‘生命科学家’。就此而言我就是生命科学家。”“其二、我和我的科学团队目前在原位和体外再生复制组织器官的成果是当前没有人达到的高度。”

  徐荣祥自称,其从来不以“权威”的认可为自己的信条。“只要是科学的、真实的,就不需要任何权威的首肯”。历史和实践将为此作出正确的判决。

摘自 中新网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器官克隆|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