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瓶颈:资金匮乏营销薄弱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2年09月03日
来源:
[AD340X300]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在某些领域如转基因技术、干细胞技术等方面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总体上看还有很多问题。
首先,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从上游转入中游的可应用性产品不多,产品转化率不超过0.5%。其次,由于研究、开发及生产所用的关键仪器、设备、试剂等均依赖进口,资金投入高,存在生产规模小、工艺不配套、回收率低等不少问题,以及材料及生产工艺研发配套技术人员稀缺,致使中游工程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产业化要求。而在下游环节,则主要存在价格战以及消费能力较差等问题,市场虽大,品种却有限。
而资金匮乏一直是制约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世界前8名生物制药企业2001年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为23.1%,而国内最顶尖的生物制药企业的该比例也不超过10%,差距十分明显。
据了解,由于生物医药产品的特殊性,必须经过繁复的审批程序才能最终上市,导致其周期过长,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技术存在太大的不确定性而很难得到企业和资本市场的资金支持,而且实验室阶段所需的资金量相对较少,因此这一阶段的资金供给方往往由政府来充当。一旦技术相对较为成熟,尤其是药品取得了生产许可证和上市许可证以后,则比较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资金支持。但在实验室开发的后期及中试阶段,其所需的资金相对实验室阶段来说要大得多,政府则无力负担这么大的资金需求。此外,由于这一阶段距离大规模的产业化还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市场风险仍然较大,风险资本和企业都不敢在生物医药产品开发的前期和中期介入太深。
事实上,我国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目前正是处于这样一种青黄不接的境况中。一部分的研究成果由于得不到资金支持而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迟迟不能产业化;另一部分技术在完成实验室研究后被转让给企业完成后续开发,或有幸得到风险资本的资助,但由于研发投入远大于先前的预期,而过长的周期又让企业或投资方迟迟看不到产品的市场前景,使得他们无力或不愿再追加投入以免更多资金被套牢,从而导致这些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停滞不前。纵观我国的生物制药企业,真正能够通过生产产品盈利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好的生物医药企业大多具有大科研、小生产、大营销的经营模式。业内专家着重指出,由于有上述所说的诸多进入市场的不利因素,国内生物医药企业尤其应该注重提高营销方面的能力。
目前国内生物工程产品以仿制为主,同一药物生产厂家众多,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十分激烈。比如,仅EPO人促红细胞生长素的生产企业就有
8家,其中任何一家的产量都足以满足全国对EPO的需求,而其他公司的主要产品也主要集中在乙肝疫苗、干扰素、白介素等传统生物医药产品上。此外,由于医药流通体系正处在大变动期,如果没有良好的营销渠道,生物技术的高附加值就无从体现,资金周转自然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无法再支持后续的产品开发。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大多数处于困境的生物医药企业都存在着销售能力薄弱的问题,导致1个月生产的产品1年都销售不完,往往结果难以为继。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现有生物制药企业市场销售网络的完善,以及每年约1-2个新品种投入市场,预计我国生物制药业将每年保持20%-25%的增长速度。但由于生物药品投入期长,尚未进入回报高峰期,因此生物制药板块在短期内经营业绩难以突飞猛进。
来源:康易网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生物通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