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杂交旱稻研究取得关键突破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3年11月12日 来源:
编辑推荐: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日前宣布,经专家鉴定,这个中心的科学家育成了世界上第一份优质旱稻不育系。这表明中国杂交旱稻研究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目前科学家正在进一步用优质旱稻三系不育系配制杂交旱稻优良组合,使之尽快应用于生产。
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研究员代表专家鉴定委员会宣布了鉴定意见:此次上海科学家育成的旱稻雄性不育系“沪旱1A”为国内外首次报道,其育性符合国家水稻三系雄性不育系标准,抗旱性达一级水平,田间抗病性也较强。
据项目主持人罗利军研究员说,此次育成的籼型旱稻不育系配合力好,目前选育的2个杂交组合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在节水50%的栽培条件下种植,产量潜力分别达到每亩550公斤和600公斤以上,株叶形状好,抗旱性强,米粒细长,米质优良,还带有茉莉花香。
水资源短缺和日益频发的干旱,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的水稻生产。据统计,目前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用水占到总用水量的七成,而其中水稻生产用水又占到农业用水的六成至七成。干旱加剧了缺水状况,春旱在中国北方稻区高发,伏旱在西北稻区高发,秋旱更是普遍发生。据专家预测,随着中国人口的增长,到2030年中国稻谷需求量将达2.56亿至2.72亿吨。而目前中国水稻年产量刚刚接近2亿吨。
科学家说,要挖掘中国稻谷增产的潜力,有两个途径:一是扩大种植面积;二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灌溉条件较好的南方稻区在生产面积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只能利用旱地,发展高产旱稻,将一些缺水的水稻田改为高产杂交旱稻田,这样才有望稳定和增加中国稻谷产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旱稻是全球稻作五大类型之一,常年收获面积1900万公顷,占全球总稻作面积的13%,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中国虽然有较长的早稻栽培史,但种植面积小,产量水平低,目前全国旱稻面积仅相当于水稻种植面积的1%左右。
国际科学基金会对中国旱稻研究前景十分看好,著名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了上海科学家的早稻研究。罗利军说,旱稻种植,不仅有利于节水、节能,而且对土壤改良、控制水土流失、加强环境保护都有好处。在杂交旱稻品种正式推向市场后,有望很快形成产业,在农民、种子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形成“多赢”局面。
摘自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