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作物产量的不仅是叶片光合作用

【字体: 时间:2003年12月18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北京12月17日电 我国科学家以“不投入大量水、肥、药,利用提高植物的非叶片器官的比例和功能,实现高产和超高产”的技术理论,修正了“作物高产只能通过叶片光合作用贡献率”的传统理论。此一“作物高产与肥水高效利用相结合”的理论技术方法,运用在小麦、水稻、玉米、棉花、油菜、大豆等农作物的生产示范上获得巨大成功。从而结束了30多年来农作物面对高产不能突破的徘徊局面。
      
    这一理论研究,源自于国家“十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高效生产共性栽培技术研究”课题。今天在北京通过国家验收时,主持人戴小枫博士告诉记者,多年来科学界一直未能走出单纯在农作物叶片器官上“钻迷宫”的怪圈。这一理论上的突破,将会给栽培技术带来革命性变化。
   
    “叶片的光合作用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在90%以上”,是闻名于世的“第一次绿色革命”的经典技术理论成果之一。这一理论忽视“非叶光合器官的作用”,认为“作物高产的产量物质来源于叶片的光合作用”。由此,“用大肥、大水促进叶片的生长,以增加其光合生产”。事实上,由此导致的植物叶片过大,形成了遮光,反而造成作物群体的光合效率低。
   
    我国科学家试图改变增加叶片光合作用的通常做法。中国农业大学王志敏教授等研究发现,在高温胁迫下,人们常见叶片器官衰败,而小麦等作物的穗(芒、颖片、子粒果皮)、穗下节间和叶鞘等非叶光合绿色器官,不仅具有良好的受光空间,而且具有类似于“碳4型”的高效光合机制,它不仅弥补叶片光合作用的不足,而且有耐旱、耐热、抗逆强的作用。
   
    实践证明,非叶片器官对农作物产量的贡献率可达70%以上。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科技人员建立了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技术体系”,在严重缺水的河北沧州地区大面积示范获得成功。
   
    来源:科技日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光合作用|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