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膜识别生物技术 激发10亿安全市场

【字体: 时间:2003年02月14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2003年5月,我们的虹膜识别产品将研发成熟,拿出来的话就是世界一流。大家在好莱坞大片中看到的虹膜识别技术,中国人一样可以运用自如。”王阳生博士说,王是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的总裁,同时也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员。

    作为中国虹膜技术的研究元老之一,王说起虹膜技术如数家珍。“比尔·盖茨曾做过断言,利用人的生理特征识别个人身份,将成为今后几年IT产业的重要革新。虹膜是目前生物识别技术中易操作、精度高、最有市场前景的技术。”

    言辞之间,王对虹膜技术寄望甚深。据总裁助理何杰介绍,作为拥有“国家队”背景的公司,中科膜识将在中国首家推出成熟虹膜产品。

    王阳生并不满足于“第一第二”。

    农历春节之际,王许下了新年愿望:“将虹膜技术真正产业化,应用于民众生活中。至少争取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规模。”

    中国的“贝尔”“朗讯”

    据何杰介绍,早在公司成立之初,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和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就确定了紧密关系——中国的“贝尔”和“朗讯”。

    虹膜技术的最先倡导者,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兼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铁牛。1998年以前,谭在英国求学讲学将近12年。1998年,谭因入选中国科学院“****”而回国服务。

   斯时,中国的生物特征膜识领域研究几乎还是空白。1980年代,美国人率先研究虹膜技术;1990年代初,英国科学家也取得了出色成就。借助于英国先进技术,谭铁牛立志将虹膜识别移植至中国。

    2000年,谭铁牛和王阳生相遇。王自1987年到英国留学,一直从事彩色复杂物体识别的研究;还曾任欧共体尤尼卡(Eureka)计划的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和智能摄像机项目的主持人。在谭看来,王是担任生物识别技术负责人的最佳人选。2000年2月,王阳生受聘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至此,各方人才齐聚“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拥有留英背景的谭、王二人坚持认为实验室技术必须走产业化道路,才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于是,他们开始筹划搭建产业化架构。

   “当时,我们参照了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和朗讯公司之间的关系,希望做成类似的模式。有一个国家级实验室,然后成立一个世界一流公司。利用公司把实验室的智能识别技术形成产品,迅速推向市场,进行产业化。”王阳生回忆。“我们当时的设想是,成为中国的贝尔实验室和朗讯公司。”

    2000年8月,王阳生回国后半年,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成立。

    公司和自动化研究之间靠股权“脐带”相连: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人民币。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占51%股权;实验室员工持股49%。

   “目前,员工占有的49%股份还没有全部分完,剩余30%左右。”王阳生坦言这种股权结构并不是最理想的。“我们只是希望能尽快把事情做起来。这个股份结构不尽合理,但却是当时条件下最可行的结构。”

    一直在努力引入风险投资的何杰对股份结构却比较乐观:“目前,我们接洽的风险投资公司有好几家,估计明年上半年会有大笔资金进入,将把研究所51%股份稀释为30%左右。届时,公司将以员工持股为主导。”

   “软、硬”兼施

    公司成立后,王确定了三大业务。其一是生物认证,重中之重便是虹膜膜识。

    王阳生道出了重视虹膜的原因:“第一,9·11之后,安全问题成了全世界的主题,大家都很关心,所以虹膜的市场潜力将会很大;第二,重点实验室虹膜研究有独到的优势;第三,我们聚集了一批优秀的虹膜研究人员。”

    何杰对虹膜的特点补充更为细致:“目前,虽然指纹是比较流行的生物识别方式,但是虹膜的发展前景明显比指纹光明。首先,虹膜技术的识别精度高,即使同一个人左右两眼虹膜也有差别,相较而言指纹识别更容易出错;其次,指纹容易受磨损、划伤等外部因素的干扰;而一个人的虹膜2岁后就基本稳定不变了。除非有白内障等眼疾发作;还有,指纹需要接触,对人的侵犯性较强,而虹膜只需要看一下摄像机就能提取,不会伤害到眼睛。”

    2001年,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研制出了两代产品原型。

    据公司技术人员介绍,整个虹膜识别过程需要软件硬件的结合:既要有虹膜的图像提取装置,又要将摄取数据进行处理,通过核心算法进行身份鉴别。

    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公司IRIDIAN拥有自己的核心算法;中科膜识以软件见长,是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心算法的公司;硬件外设问题虽然中科膜识已经攻破,并设计出产品原型,但是相比国际水平还有一定差距。

    成功的虹膜产品必然软硬兼施。2001年,中科膜识科技有限公司在硬件上下了大功夫,通过合作寻找捷径。

    日本OKI公司成了合作的最佳候选人。据王阳生介绍,OKI公司在虹膜识别硬件设计方面有优势。合作的谈判,由中科院领导出面促成。

   “来自高层的关注和帮助,是我们最大的资源之一。”王阳生说,“目前,我们已经和OKI公司达成协议,将购买其硬件设备,整合我们的核心算法,以我们的品牌在全世界范围销售。真正的合作将从2003年3月份开始。”

    2002年,中科膜识的核心算法精度“更上一层楼”。同时,硬件合作大规模展开。除了和日本OKI公司的软硬合作外,中科膜识利用自己的核心算法探索更多产品形势和发展途径。

    2002年底,中科膜识与金融设备骨干企业宁波某集团公司签署了虹膜识别银行保管箱合作协议,项目总金额为二百万元。虹膜识别银行保管箱采用中科膜识的虹膜识别技术进行用户身份鉴别,可以提高保管箱的安全性。是国内第一个自主产权的虹膜识别产品。虹膜将借此进入金融行业。

    与此同时,中科膜识公司正在研制红膜考勤系统,替代传统的指纹考勤机,让早上的考勤更精准快速。

    据何杰介绍,目前首都机场有强烈的意向和中科膜识公司合作,摄录VIP贵宾的虹膜数据。以后,贵宾登机不用出示各种证件,只要看一眼摄像机就顺利放行。

    何还透露,中科膜识公司正筹划电子商务系统的研制。“有人说未来通过手机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会使用指纹认证,这肯定行不通。因为需要把识别指纹的芯片安装到手机上,增加了手机厂商的成本。目前,手机普遍安装了摄像头,这为虹膜认证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不需要增加任何硬件外设,看一下摄像机就能识别身份,进行移动电子商务。”

    2002年底,尽管成熟的产品还未诞生,中科膜识公司已经开始了各种软硬件结合的尝试。

    官用,民用

    在产业化的多种途径中,“官用”显然占了很大的比例。

    王阳生承认,虹膜识别产品的主要用途,还是虹膜门禁、金融系统、港口控制等等需要高度安全的领域。“例如,军事基地、枪械库、核能设施、物料放置库房、电脑机房、政府办公室、保密资料室等重要区域的门禁管制;银行金库、保险箱等重要的金融领域;港口航空系统等身份认证领域。”

    在这方面,中科膜识公司显然没有任何竞争压力。

   “国外虹膜产品比较成熟,并且已经在金融系统小范围试运行。但是他们的价格偏高;并且一旦涉及国家安全,使用国外设计的软件绝对是一大隐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公司没有任何外来竞争压力。相反,有很多国外公司想进入中国市场,就一定会找我们合作。”王阳生谈起竞争气定神闲。“与国外同类产品比较,我们研制的产品成本低,更适合中国人(颜色)使用。”

    据王估计,虹膜产品高端市场的规模大概在10亿元人民币。

    然而,王阳生并没有因为稳占高端市场沾沾自喜。“我希望将虹膜产品由官而民。平常百姓使用虹膜能让我更加兴奋。让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影响更多人,是做企业的人的共同心愿。”

    2003年,在中科膜识公司的发展规划中,虹膜技术进入普通家庭属于3-5年的中期规划。在王看来,虹膜为普通百姓保安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那时候,人们可以不用带钥匙,钥匙容易丢,保险性差。回家的时候,只要抬眼看看摄像机,门就能自动打开。这绝不是幻想。”

    王认为,虹膜产品批量化生产后,价格将会大大下降。如果进入民用领域,可以将价格定位在每件产品1000-2000块之间。和现在的防盗门价格相差无几。

    王阳生预计:“顺利实现民用以后,虹膜的市场前景绝不仅仅限于10亿人民币。这将是前途无量的产业。”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安全|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