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转基因冲击生态吗?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3年04月10日 来源:
编辑推荐:
英国一位研究人员通过新闻媒介向世人展示了他的研究结果:实验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天后,其肾、脾和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这似乎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转基因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并且很可能是难以预料的。很快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那么到底转基因技术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 转基因技术使人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对生命的最本质特性——遗传物质直接操作,把所需要素的目的基因导入细胞内,使生物体获得新的性状。转基因在植物方面的应用主要是将抗病虫害、抗除草剂等基因转入农作物使其具有相应的抗性,减少喷施农药和简化控制杂草的措施。通过转基因技术也可向动物受精卵注入能产生药物的基因,尔后就可在转基因动物体内得到所需的药物。比如向羊的受精卵里导入能产生人类凝血因子的基因,所得的转基因羊就可在乳汁中制造大量的人类凝血因子,提取后可用于治疗血友病。这种技术与普通制药技术相比具有成本低、周期短、效益高等特点。 但也有人对这一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转基因技术打破了自然界中原先仅限于种内或近缘种间的基因重组和交流,把来源于任何生物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入生物体体内。而这在自然界是不可能发生的,人们很难预测基因进入一个新的遗传背景中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世界上第一只转基因动物——“巨鼠”似乎在人们心中也没留下什么好印象。因此很多人对此忧虑重重:人们食用转基因作物后可能产生过敏反应,长期食用将会增加癌症等疾病的患病率;转基因动物各个奇形怪状,隐患无穷,危害人类的安全;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界中释放将污染自然基因库,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对生态环境产生难以预料的冲击,其潜在的威胁不亚于核扩散…… 转基因生物释放到自然界后,是否会将所转基因再转移到其它生物中?会不会破坏生态环境,拓破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以转基因作物为例,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考察。 转基因作物演变成农田杂草的可能性。农作物在获得新的基因后,其生存竞争力有可能改变。如果在长势、越冬能力和种子产量等方面比非转基因植株强许多,就会演化成杂草,改变自然的生物种群,打破生态平衡。但从目前转基因植物(如土豆、玉米、棉花等)的田间试验结果来看,大多数转基因植物 的生存竞争力并没有增加,也就不会演化成农田杂草。 基因漂流到近缘野生种的可能。即在自然生态条件下,有些作物会和周围生长的近缘野生种发生天然杂交,从而将自身的基因转入野生种。如果所转基因是一个抗除草剂基因,就会使野生杂草获得抗性,增加了杂草控制的难度,特别是多个抗除草剂基因同时转入一个野生种时,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自然界物种为了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纯洁性,对遗传物质的改变是有严格控制的,基因漂流仅限于种间或近缘物种之间。若是基因漂流到野生种后,不改变它的生存竞争力,则对环境也就不会构成威胁。 对自然生物类群的影响。通常所转基因都与抗虫或抗病相关,其直接作用对象是其它生物。如大面积和长时期使用,昆虫有可能产生适应性,这不仅使转基因作物的推广受到限制,而且还影响杀虫剂的效果。所以在转基因作物的推广时,一般要求种植一定比例的非转基因作物,以延缓害虫抗性的产生。 摘自 北京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