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双极情绪失调与精神分裂症的“重叠”基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3年04月03日 来源:
编辑推荐:
[生物通讯]经过多年对精神病基因不懈的搜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一种严重形式狂躁抑郁症--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psychotic bipolar disorder)的研究人员,朝着找到双极情绪失调和精神分裂症的遗传机理的方向迈近了一大步。
“寻找一个双极情绪失调基因有如大海捞针,但我们通过将搜寻的注意力集中到该病一种独特形式的患病家族上,可以确定基因组中疾病基因可能存在的区域。”研究的第一作者、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精神病学助理教授James Potash医学博士说道。有关结果发表在4月期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
虽然基因不可能告诉我们关于精神病的全部,但不论文化与种族差异,全球持久稳定的1%精神病发病率,及其家族性患病的倾向性,都强烈暗示遗传因素在精神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精神病症状千变万化--甚至同一家族内也是如此,这使查明精神病的遗传基础更为复杂困难。”Potash说。“大概有许多不同的基因和环境因素都能对精神病有影响。”
受早先认为DNA序列尤其是13和22号人类染色体上的某些广泛区域可能含有导致双极情绪失调的基因的观点的启发,Potash和他的同事将注意力集中到患有精神病形式双极情绪失调的家族上。如同双极情绪失调一样,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的特点也是绪摇摆不定,情绪会从极度抑郁转为极度兴奋和活跃甚至癫狂。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伴随有精神病症状,如幻觉和错觉等。
这项新研究的思路是寻找两个圆的重叠部分,Potash说。一个圆是所有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基因,另一个圆是所有导致双极情绪失调的基因,而这两个原的交集一定含有两种疾病以及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共有的基因。
研究人员仔细评估了65名双极情绪失调病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病情,并采集了他们的血样。研究人员提取血液细胞中的DNA,用DNA探针进行“扫描”,寻找更可能在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病人中出现的匹配序列。通过确定出这些标记位于哪几条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可以缩小基因存在部位的范围。
在研究的65个双极情绪失调家族中,10个有3名或更多成员患有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的家族显示出与13和22号染色体上两个区域的强烈连锁。而这些结果与对所有65个家族的分析结果有很大差异,该分析没有发现双极情绪失调与这两个区域有关。
“这些结果证实了我们的预言:精神病性双极情绪失调的基因可能与双极情绪失调和精神分裂症共有的基因位于同一区域。”Potash说。
这项研究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这些“重叠基因”可能导致双极情绪失调与精神分裂症共有的大脑异常,而且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种抗精神病药物对两种疾病的治疗都有效,Potash说。(生物通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