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SARS病毒研究暴露中国科研制度的弊端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3年05月28日 来源:
编辑推荐:
中国科学家在SARS之战中的失利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改革中国科研制度,建立能适应市场挑战,顺应世界科研发展及应对科研危机的机制,已摆在了政府和科学界面前。
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不仅考验着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能力,考验着中国公民面对危机的理性和责任感,同时也考验着中国科学界对SARS病毒的科研能力,考验着中国科研制度应对危机的能力。从根本上说,SARS病疫是一场关于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研究的战争,中国科学家和研究学者在这场战争面前能否及时攻克SARS堡垒,关系着中国能否及时控制疫情,关系着中国人民的生命健康,更关系中国科学家在世界科学界的地位和声誉。然而,这次SARS病毒的研究,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暴露出了中国科研制度的弊端。
据5月26日的《中国青年报》报道,中科院新组建的北京基因组研究所首任所长、“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区总协调人杨焕明近期几乎逢人便讲、逢会必说:“应该承认,在SARS面前,我们中国科学家整体打了败仗。”
作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此时说出这番承认自己是败军之将的话,无疑是非常痛心、愧疚的,甚至是耻辱,因为,SARS病疫爆发之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有关科学家都把科研目光集中到这一新的科学现象或科学难题上,谁能先找出SARS病疫的病原体,就表明了其在世界医学科学界的领先地位,表明他们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然而,无论在SARS病原体的发现还是病毒检测诊断、以及理论的阐述方面,中国目前的首创记录全部为零。
中国科学家此次的败北,不在于科研技术、科研设备甚至科研理论的落后(实际上,中国科研在这方面并不比外国差,甚至在世界是领先水平),而在于中国科研制度的严重弊端。
首先,缺乏突发事件科研应对机制。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还没有建立一套高速、有效的科研应急机制。有关部门没有及时组织科研机构攻关,没有把科学家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物资、资金的分配和保证等调协起来。据报道,面对像SARS这样严重威胁人的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特别需要科研人员主动出击,但是很少看到有人出来积极请战。直到胡锦涛(新闻-网站)总书记发话了,各路兵马才浩浩荡荡地走出来。这本是科学家的本职工作,他们理应像医院的医护人员一样冲锋在前,共同抗击。但是,除了少数像钟南山这样的学者之外,其他科学家在这样战争面前退缩了。没有良好的制度,就不能保证科研力量有效地调动起来。
其二,中国还没有统一的科研体系,各科研单位还是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各自为战。表面上,中国的科研机构有许多,但是,由于力量分散,在危机到来时,没有建立信息共享,技术合作、沟通的渠道,导致科研时间被耽误。拿医学科学研究来说,卫生部、科技部、军队、高校各自都有一套人马,各自占据一部分资源,各个系统之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由此耽搁了查出SARS病原的时间。
第三,中国科研机制还保留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特征。国有科研机构长期养成“等米下锅”的传统习惯,科研院所、科研人员都把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国家几个中长期的科研计划,都希望从那里面去找项目、找经费,还没有把自己的科研眼光投入市场,主动“找米下锅”,导致对市场反应的迟钝。
中国科学家在SARS之战中的失利是令人痛心疾首的,改革中国科研制度,建立能适应市场挑战,顺应世界科研发展及应对科研危机的机制,已摆在了政府和科学界面前。
来源:好医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