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科学家提出关于衰老的新进化理论

【字体: 时间:2003年07月17日 来源:

编辑推荐:

  

  [AD340X300]

当你为负担子女巨额的大学学费而头痛时,至少有一点可以让你欣慰:如果你不必为子女操劳,可能早就一命归西了。衰老进化理论让那些为后代鞠躬尽瘁的父母们看到了光明的一面。这一理论认为,大多数动物在繁殖后代后就完成生命历程,因为继续苟延残喘也不能提高后代的生存几率,在进化论的字典中,这是判断成功的惟一标准。
   
    经典理论有漏洞
   
    需要父母哺育的物种则可避免短命,因为物种内部的自然选择偏爱那些促进生产后保持长寿(所谓的祖母效应)的基因。这一由威廉·汉密尔顿等人发展出的理论已经成为自然选择通过调试基因决定每个物种生命周期的经典解释。然而,人类生命周期的诸多特征仍然无法通过这一理论得到完满的解释:比如为什么青少年的夭折多发生于童年时期,夭折比例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一种在汉密尔顿理论基础上延伸出的新衰老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家和人口统计学家的支持。该理论填补了汉密尔顿留下的漏洞。新理论的创造者是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人口统计学家罗兰·李,他的论文发表在15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会学报》上。
   
    经典理论从自然选择和繁殖力的角度解释衰老。经典理论通过“祖母效应”承认抚育后代的作用。但李博士认为应该从整个生命周期的角度审视抚育后代这一人类行为,因而赋予它更大的分量。人作为接受者开始生命,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角色逐渐转换为给予者。
   
    两大因素决定死亡率
   
    李的理论预言,人的一生中,任意年龄阶段的死亡率均由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决定:经典效应所指的剩余可生产(繁殖后代)值和经济学家所谓的转让效应(即抚育后代)。在非社会性的物种中,父母不承担抚育子女职,因而不存在转让效应,在此经典效应适用。在社会性的物种中,生产子女的数量和在对抚育后代投入的资本达到黄金平衡。繁殖力的差别不起作用,衰老的速率完全受转让效应控制。
   
    进化决定的人类生命周期定型于农业诞生(约1万年前)前的捕猎和采集时期。李博士通过考察仍然处于捕猎采集阶段的乌拉圭Ache人,结合18世纪瑞典文献检验了自己的理论。他发现比较经典的衰老理论,转让效应能更精确地对两个不同时期、不同文化和大陆的人群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死亡率进行解释。
   
    婴儿高死亡率悬疑解开
   
    李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婴儿的死亡率最高,之后猛然下降;导致较大年龄的儿童(父母已经付出太多投资)死亡的基因变异在一个种群中消失的速度远快于导致婴儿死亡的变异。他的理论同样能够解释妇女绝经期后死亡率的下降:妇女对抚育后代贡献巨大,是保证物种延续生存的重要财富。
   
    李考虑给自己的理论取名为“为给予而生”(“live—to—give")。该理论还没有产生直接的实际影响,但它通过证明繁殖力、死亡率和抚育后代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了新的研究领域。美国犹它大学的人类学家亨利·哈彭丁说:“李的理论为实践工作制定了框架,它告诉我们研究调查的目标。”
   
    德国普朗克学院的瓦佩尔教授指出,李的理论无法解释上个世纪工业社会人口中出现的寿命延长现象,因为它是环境而非基因影响的结果,但新理论也许能从进化论的角度解释为何父母对子女如此无私。(宇)
   
    来源:南方都市报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衰老|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