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为你喝彩!生物科技前沿的华人科学家方阵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04年07月19日 来源:
编辑推荐:
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这些华人科学家的名字可谓妇孺皆知了,但他们都是物理学家。不过很快,简悦盛、徐立之、何大一、王晓东……这些华人生物学家的名字也将逐渐为人所熟知,在19日开幕的2004全球华人生物科学家大会上,他们将介绍在各自领域中所做的工作,从中我们将了解华人作为一个群体在生命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为世界所做的贡献。
“生物学是目前国际上最活跃的学科,在这门学科的前沿活跃着一大批华人生命科学家,他们的工作指导着生命科学发展的方向。”作为此次大会的执行副主席,同样身为生物科学家的中科院副院长陈竺院士这样评价华人在该领域中的贡献。
陈竺介绍说:“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目前活跃着很大一批华人科学家,他们中领衔课题组或有自己实验室的不下1000人。有人统计,目前在非常顶尖的学术杂志,如《科学》、《自然》、《细胞》等上面发表的生命科学论文中40%左右主要作者都是华人。”
陈竺具体地介绍了一些海外生物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作为老一辈的杰出代表,从香港去美国的简悦威先生,是世界上第一个用DNA诊断疾病的人,被认为是DNA诊断技术之父。
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香港大学校长徐立之教授,用定位克隆的方法,发现了一种叫囊性纤维化遗传性疾病的基因,这种病是白人当中最常见的遗传病,这种定位克隆方法和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实际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过去十几年当中,一大批人类基因被发现,全部是用徐立之教授的定位克隆思路。
作为年轻一代,得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院的王晓东教授,以其对细胞凋亡过程的出色研究成果,今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留美学人中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第一人,他发表的50多篇论文,在最近8年内被其他科学家引用15000次以上。
在生物技术方面,现任美国纽约爱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的何大一教授,因发现可抑制艾滋病的“鸡尾酒疗法”,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1996年度风云人物,成为1960年以来首位当选《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的科学家。
当然还有克隆牛的杨向中教授,搞水稻分子生物学的吴瑞先生,现在担任耶鲁大学生物系主任的许田教授……
虽然国内在生物学领域上的发展总体上还不尽如人意,但也有许多成果是令人瞩目的。其中,陈竺就因其在白血病发病原理理论研究和新型治疗实践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使某种类型的白血病基本可以治愈,而在去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我国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方面的发展,近年来是突飞猛进的,去年的统计资料,2002年在科学引证索引,也就是国际上最权威的统计范围内发表的科学论文,中国已经占到世界的第六位。
瑞典出生,在美国工作了50多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威塞尔博士,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谈到:“美国有很多来自中国的学生接受培训,其中的不少人已经成为美国科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些华人科学家将为中国生物学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而生命科学带给人类的美好生活,需要包括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的各国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曾任德国马普学会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1988年因确定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的三维立体结构而与另外两名德国科学家分享获诺贝尔化学奖的胡贝尔教授,在7月17日的一次讲演中说,“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的生物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像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及抗击SARS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突出成绩。如果中国不在生物、医药方面大量投入,那么这方面的发现就会在别的国家完成,中国应该抓住机会。”
正如王晓东教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后对记者所说的:“华人在生物学领域可以做得一点都不比别人差!”
“讲到华人在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不能不提到1958年到1964年间中国科学家成功合成胰岛素,领先世界,这是完全可以得到诺贝尔奖的成就。可是因为当时中国与世界隔绝,所以此成就未能获奖。”杨振宁教授这样评价华人在生物学领域的成就。
杨振宁认为生物学发展势头和活力与上世纪初的物理学有些相似。从资助资金、文章发表数目来看,其他学科都无法和生物学相比。在上个世纪50年代,华裔科学家在数学、物理学与工程方面的贡献已经很多了,受到国际上的广泛关注,但在生物学与医学的西方杂志中,华人的名字出现得还不太多。不过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情形完全不同了,华人已经打入世界生物学与医学界的前沿;简悦盛、徐立之、何大一和其他华人生物学与医学研究者,已经被多次提名到诺贝尔奖委员会。华裔科学家获生物医学诺贝尔奖,应该是不久以后会再度引起我们极大欢欣的新闻。对此杨振宁满怀信心:“我相信这个时间不会超过10年!”(记者 游雪晴 张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