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调查研究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事件(附评论)

【字体: 时间:2004年09月02日 来源:CCTV

  新华社莫斯科8月31日电 俄罗斯一名女研究人员3个月前因感染源于非洲的埃博拉病毒而死亡,有关方面正在加紧调查这起事件,预计不久将会得出结论。

  据俄罗斯《劳动报》31日报道,这位46岁的女研究人员名为普列斯尼亚科娃,生前在俄“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下属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工作了20年。该所发布的消息说,普列斯尼亚科娃今年5月份在对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的豚鼠进行实验时,不小心将实验用针头扎到自己左手的手掌上。分子生物学研究所立即将这名研究人员送往“矢量”科学中心进行隔离治疗,为其注射了伽马球蛋白,一些参与非洲埃博拉病防治的外国专家也参加了会诊。由于埃博拉病死亡率高达90%,虽然“矢量”科学中心治疗人员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普列斯尼亚科娃最终还是在14天后死亡。

  普列斯尼亚科娃的同事认为,她是一名很有经验的专家,难以想象她会在实验中误将针头扎到自己手上,其家人也对她不小心感染病毒的说法提出质疑。这一感染致死事件发生后,当地检察机关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展开调查。据悉,9月中旬该委员会将得出正式的调查结论。

  调查人员认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在研究中有很多操作违反安全规定,其中包括违反感染针头使用规定等。一些研究人员也承认,俄罗斯很多生物研究中心因经费严重不足而缺乏严格的防护措施。

  “矢量”科学中心收藏有很多危险病毒样本,其中包括天花、埃博拉及非典等病毒样本,是世界上病毒样本收藏最全的科研机构之一。这个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1988年曾因感染马堡病毒死亡,1990年,该中心另一研究人员因感染了同一种病毒而致残

生物通评:今年年初的中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感染SARS病毒,台湾去年也有研究人员因实验感染SARS病毒,再加上俄罗斯这个意外事件,让公众突然意识到,我们的研究人员原来也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科研工作的。但这些是不是不可避免的呢?显然,科研工作者对所研究的项目的危险性的认识应该比别人都更深刻,应该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但是悲剧还是屡屡发生,更不要提实验室常见的那些EB污染、同位素污染、丙烯酰胺污染、培养的细菌病毒随便放置丢弃等等“一碟小菜”了。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忽视了实验室安全?是习以为常?是工作条件艰苦?是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还是根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操作?

为了自己的健康,为了家人的健康,为了环境的健康——请大家都花一点点时间检讨自己平时的实验工作,有没有违反实验室安全的操作习惯——因为没有人比你更能保护你自己,这是你自己的权利,也是你自己的责任。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埃博拉|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