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科学院最新Science文章

【字体: 时间:2010年10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6个有反常性痤疮特征的汉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序列,从而发现了与阿兹海默症,以及这种皮肤病有关的突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等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6个有反常性痤疮特征的汉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序列,从而发现了与阿兹海默症,以及这种皮肤病有关的突变。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张学教授,以及沈岩院士,前者任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等职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遗传病致病基因的识别和功能研究,和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研究。后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单基因遗 传病和多基因复杂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

反常性痤疮是一种特殊的皮肤化脓性炎症,好发于顶浆分泌腺聚集分布处,是由于毛囊上皮细胞存在某种缺陷而引起毛囊口阻塞,继发腺体炎症和细菌感染。这一疾病病因仍不明,发病有家族聚集性,遗传方式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外,雄激素过多、吸烟、细菌感染等也可能参与发病,并发症有皮肤瘢痕挛缩、各种窦道和瘘管形成,以及继发皮肤鳞状细胞癌等。

这种疾病比较罕见,其关键性的特征包括引流窦道、痛性皮肤脓肿及破相疤痕。在同期的Science杂志的Brevium中提到,德国哲学家Karl Marx被认为就患有这种皮肤病。

在最新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这种疾病的基因突变,从而帮助我们更加了解了一种信号转导通路,而这种通路是阿兹海默病的一个药物标靶。因此这一发现对于研究阿兹海默症也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为了研究反常性痤疮的基础遗传机制,分析了6个有反常性痤疮特征的汉人家庭成员的基因组序列。结果发现了看来会通过令一种叫做伽马-分泌酶减活而引起该疾病的数个突变基因。 人们已知这些伽马-分泌酶基因中的2个基因的突变会引起一种早发型的阿兹海默病及非阿兹海默型痴呆症。

令人感兴趣的是,对罹患反常性痤疮患者的初步分析没有发现阿兹海默病的迹象。如果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了这些突变是通过不同的机制引起这两种疾病,这将对伽马分泌酶在阿兹海默病AD中的作用机制及阿兹海默病的治疗药物应该如何以这种酶为标靶具有重要的意义。

AD是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来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产生主要起因于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Aβ)在大脑内的沉积,而由γ-分泌酶切割β淀粉样前体蛋白产生的疏水性Aβ42是形成Aβ的主要原因,因此研究人员认为γ-分泌酶是防治阿尔茨海默病很有潜力的靶点。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Gamma-Secretase Gene Mutations in Familial Acne Inversa

Acne inversa (AI), also known as hidradenitis suppurativa, is a chronic, recurrent,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hair follicles that often runs in the family. We studied six Chinese families with features of AI as well as additional skin lesions on back, face, nape, and waist, and found independent loss-of-function mutations in PSENEN, PSEN1, or NCSTN, the genes encoding essential components of the -secretase multiprotein complex. Our results identify the -secretase component genes as the culprits for a subset of familial AI, implicate the -secretase-Notch pathway in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AI, and demonstrate that familial AI can be an allelic disorder of early-onset familial Alzheimer's disease.
 

作者简介:

张学教授

198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1989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8被聘任为遗传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曾在日本国立癌中心研究所癌基因研究部研修,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医学院遗传学系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做博士后,美国哈佛大学口腔医学院任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现任中国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基因组学教研室主任(兼)。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医学遗传学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助理。

研究方向:
1. 遗传病致病基因的识别和功能研究;2. 遗传病基因诊断技术及应用研究

主要业绩:

承担过国家863、973和科技攻关等重大课题,获得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技术探索项目、面上项目、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重点项目,还主持了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和美国NIH R03项目等科研课题。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或与他人合作共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美国SCI收录25篇,被引700余次)。培养博士后2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5人。
主要学术成果是:1.发现肝癌中RB1基因突变失活。首次以全面、可信的证据确定RB1基因在肝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一次证明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抑癌基因失活更敏感、可靠。论文在《Cancer Research》发表,被SCI引用130次。2.发现侯选抑癌基因p73新的多态和双等位基因表达现象。论文发表在《Cancer Research》,被SCI引用50次。3.发现V型并指(趾)症和一新型短—并指(趾)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论文在《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上发表。研究成果曾获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及教育部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任职:
现任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兼人类和医学遗传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医学会理事兼医学遗传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遗传学报》、《遗传》、《中华儿科杂志》、《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和《国际遗传学杂志》编委。


沈岩

1951年10月19日出生,北京人。分子遗传学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单基因遗 传病和多基因复杂疾病发病分子机理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贡献。现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69年1月至1979年3月,陕西省延安县插队知青/赤脚医生;1979年6月至1980年11月,北京市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实验工;1980年12月至今,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技工、技师、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0年至1984年于北京市职工大学(业余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习(大专学历),1987年至1989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在职申请硕士学位,获生化专业理学硕士学位。2001年入选“****奖励计划”第4批特聘教授,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7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主要从事人类遗传疾病基因识别、DNA诊断和疾病分子机理研究。

在单基因遗传病研究方面,通过与临床单位的合作,先后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牙齿涎磷蛋白基因突变导致遗传性乳光牙本质、T型钙离子通道H基因变异与儿童失神癫痫发病有关、钠离子通道a亚单位SCN9A基因突变导致红斑肢痛症、CRYGS基因突变导致单纯先天性白内障。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方面,通过提出分析多基因联合效应与疾病关系的新研究策略,与合作伙伴一起,以精神分裂症为切入点,在国际上首次以疾病相关的整条通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通路上所涉及的基因组合作用与疾病易感性的关系,这一研究策略和方法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参加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中中国承担的1%(3号染色体短臂末端)基因组测序项目,并担任项目执行组成员,负责国家人类基因组北方研究中心承担任务的组织领导和计划实施。参加痢疾杆菌福氏2A株全基因组序列分析工作。参与钩端螺旋体基因组DNA测序工作。建立了发育中期人胎脑海马基因表达谱,发现13个基因可能与出生后海马学习记忆功能有联系。参加甲型血友病、地中海贫血、脆性X综合征等遗传病基因诊断研究。

目前已发表国际SCI收录论文140余篇、综述32篇、参加编写专著8部。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三等奖1项(第1完成人),《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第2完成人),《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第1完成人和第2完成人各1项)。200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