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Science报道中科院学术带头人新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威胁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将推动国家林业局在该区域逐步实施大熊猫放归工程,为该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带来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上,4月30日的Science杂志以“Hope for Wild Pandas”为题报道了这一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有关小相岭山系大熊猫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对该地区大熊猫种群生存威胁的研究工作,该项工作将推动国家林业局在该区域逐步实施大熊猫放归工程,为该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带来希望。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onservation Biology》杂志上,4月30日的Science杂志以“Hope for Wild Pandas”为题报道了这一新成果。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魏辅文研究员,其199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目前重点开展大熊猫和小熊猫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
大熊猫是高濒危种属动物,研究分析表明,大熊猫的数量已大幅下降,由于人类的发展影响了这种动物栖息的地方,比如公路建设,对于树木的需求,因此目前有科学家称,这种动物可能会很快消失。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非损伤性遗传取样法,深入小相岭山系收集大熊猫新鲜粪便样品,通过微卫星标记进行遗传分析发现大渡河的隔离作用使得小相岭种群缺乏足够的外源基因流;他们还发现小相岭大熊猫孤立种群曾发生过严重的崩溃,种群数量从清康乾盛世开始剧烈下降,至今其种群缩小了近60倍。
研究人员针对性的提出适当重引入新的大熊猫个体,实施大熊猫放归工程是挽救该种群的重要措施,该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的采纳。这一成果将推动国家林业局在该区域逐步实施大熊猫放归工程,为该野生大熊猫种群的长期生存带来希望。
Science杂志在Random Samples栏目中特别报道了这一成果,文章中提到了北京大学Wang Hao的意见,他认为需要十分留意这些濒危的种属,要不断将这些分散地连接起来,才能保证大熊猫的生活空间。
Science杂志Random Samples栏目主要关注实时性的一些新闻,之前曾报道过国内野生华南虎事件,提到了目前中国境内中国虎类的生存和保护情况,并认为,对虎类制品的需求,特别是亚洲传统医学对虎骨药的推崇是造成猎虎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并且也重点关注了“拯救中国虎”(Save China's Tigers)计划——中国虎重引进项目。“拯救中国虎”是一个于2000年10月在伦敦成立的国际基金会,创始人是生长于北京的全莉女士,它的宗旨在于拯救中国虎,是世界范围内唯一的一个以拯救濒危的中国虎为宗旨的慈善机构。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Hope for Wild Pandas
China's government is moving to boost the country's smallest and most isolated population of giant pandas, after scientists warned that the animals could soon disappear.
Giant pandas are highly endangered, particularly in the Xiaoxiangling Mounta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s eastern edge. When researchers led by ecologist Wei Fuwe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Institute of Zoology in Beijing screened DNA from 142 droppings collected from the area, they traced the scat to just 32 individuals.
Genet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ndas' numbers had plummeted about 250 years ago, a time when Qing dynasty policies were encouraging farmers to settle the mountains. The booming human population's need for land and firewood whittled away the pandas' forest habitat by about 90% to two patches, split by a national highway, totaling 800 square km.
Unlike larger panda populations in other protected habitats, the Xiaoxiangling pandas don't have the numbers or the genetic diversity to survive long term without new blood, Wei's team argues in a paper published online this month in Conservation Biology. In response to preliminary results, the government moved one female panda to the area's Liziping reserve in April 2009.
"It's urgent to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se kinds of isolated, small populations," says Wang Hao, a conservation biologist at Peking University, who was not involved in the work. But connecting and expanding the patches is also crucial, he says. Only then will "the increasing panda population have living space."
作者简介:
魏辅文,1964年4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动物生态与保护遗传学研究组组长。1980年-1987年,在西华师范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97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目前重点开展大熊猫和小熊猫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分子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际重大合作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 Current Bi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Molecular Ecology,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Journal of Mammalogy,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等SC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2006年有关大熊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成果在 Current Biology上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包括 Nature、Science 等著名杂志和Discovery频道、BBC、路透社等多家知名媒体均在显要位置发表相关的评论和报道,并入选2006年度美国Discover杂志12大生物科技新闻;2007年在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上发表有关大熊猫是否走到进化尽头的文章再次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入选“2007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研究领域:
保护生态学、保护行为学、保护遗传学、分子生态学、进化生物学
社会任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秘书长、兽类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动物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Integrative Zoology、Current Zoology, 兽类学报、动物学研究等刊物编委;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灵长类专家组、小型食肉动物专家组和熊类专家组成员。
获奖及荣誉:
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
2004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物种濒危机制与保护(2007-2011)
基金委重点项目:大熊猫的扩散模式及其进化机制(2009-2012)
国际合作项目(美国圣地亚哥动物学会):佛坪大熊猫生态学研究(2007-2011)
国际合作项目(欧盟):西藏羌塘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2007-2010)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