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家项目教授最新文章发现新疾病基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0年09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生物通报道: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等处的研究人员鉴定出一个可以抑制老年痴呆症发病的小鼠新基因。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杂志上。
完成这一研究的是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张云武教授和许华曦教授研究组,这一研究组近期还在国际神经生物学领域研究最高水平的《神经元》(Neuron)杂志报道了对一个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AD)密切相关的小鼠基因蛋白Rps23r1的鉴定。
老年痴呆症是影响老年人健康的最广泛的痴呆性疾病,在之前研究的基础上,这一研究小组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鉴定出一个新的Rps23r1同源基因,具有与Rps23r1相似的功能,可以通过和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相互作用,促进腺苷酸的合成,从而提高蛋白激酶A (PKA)的活性。PKA活性的升高可以抑制糖原合成酶GSK3的活性,进而抑制在A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的Aβ生成和tau蛋白磷酸化。此外,该研究还系统探讨了Rps23r1基因家族以及Rps23r1的功能结构域。
今年,张云武教授和许华曦教授研究组还在国际顶级杂志《自然》(Nature)系列的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上发表Substrate check of gamma-secretase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发现APP作为gamma-分泌酶的底物,反过来又具有调节gamma-分泌酶活性的功能。张云武、许华曦两位教授据此,对gamma-分泌酶的活性调控机理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阐述。
张云武教授和许华曦教授所领导的福建省神经退行性疾病与衰老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先后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以厦门大学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了多篇文章,杂志包括Neuron(影响因子16.505)、Proc. Natl. Acad. Sci. USA (影响因子10.231) 、Mol. Cell. Biol. (影响因子8.94)、Faseb. J. (影响因子7.75) 、Neurobiol. Aging (影响因子5.959) 、J. Biol. Chem. (影响因子5.854)和J. Neurochem. (影响因子4.5)等。
(生物通:万纹)
附:
《Neuron》文章
许华曦教授和张云武教授最新研究鉴定出一个小鼠基因蛋白Rps23r1,并发现该蛋白可以抑制与老年痴呆症(Alzheimer's disease, AD)发病密切相关的生化过程。这一研究为开发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提供了新的靶点,并为人类与小鼠之间在老年痴呆症发生上的差异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大量实验证据表明Ab的大量生成是引发老年痴呆症的关键原因,而tau蛋白的高度磷酸化也参与了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因此鉴定那些能够影响Ab产生和tau蛋白磷酸化的新基因蛋白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对于开发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与洛克菲勒大学的诺贝尔奖得主Paul Greengard教授、斯坦福大学的美国科学院院士Stanley N. Cohen教授、Functional Genetics公司的Limin Li博士及Burnham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的多年合作研究,许教授和张教授的实验室应用随机同源基因干扰技术(Random Homozygous Gene Perturbation)在小鼠细胞中筛选、鉴定出Rps23r1基因,并通过细胞实验和转基因动物模型,证实了Rps23r1蛋白对Ab生成和tau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此外,过表达Rps23r1还增加了神经突触,表明其能够有所改善老年痴呆症转基因小鼠的学习记忆。更重要的是,研究组发现Rps23r1不仅在小鼠细胞内起作用,而且在人源细胞内也同样发挥功能,这说明人体内也具有该基因所介导的信号通路,可以作为药物开发的潜在靶点。
另一方面,与人类随着年龄的老化会易患老年痴呆症不同,老龄的野生型小鼠不会出现老年痴呆症的病理特征。先前的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小鼠的Ab序列与人的Ab序列不同的缘故。许教授和张教授的这项研究发现了Rps23r1基因在小鼠中的起源,而在人类中还没有发现Rps23r1的同源基因。因此如果人类中的确没有Rps23r1同源基因的话,两位教授的发现就为人与小鼠的老年痴呆症发病差异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解释,即小鼠基因组中特异性地存在着某些保护性的基因如Rps23r1,可以保护小鼠不发生老年痴呆症,这将为预防人类老年痴呆症开拓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简介:
许华曦,教授,博导,198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生化专业,1988至1993年就读于美国爱因斯坦医学院,在Dennis Shields教授和Gunter Blobel教授(1999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共同指导下从事激素原处理修饰及细胞内蛋白质运输的研究工作,证实了高尔基体反端扁囊(TGN)是激素原翻译后修饰的主要场所。1993年获博士学位并开始博士后研究,1994年起师从美国著名分子神经生物学专家Paul Greengard教授(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从事分子神经生物学尤其是神经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随后被聘请为洛克菲勒大学助理教授以及BURNHAM研究所副教授 (注: 洛克菲勒大学和BURNHAM研究所均为世界上按科学研究影响力排名前15名的研究机构)。
许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分子和细胞神经生物学,特别是在研究老年痴呆症发病机理方面,涉及到遗传学,神经生物学,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专业领域;主要研究方向是阐明βAPP与PS1蛋白质的正常生物学功能以及在基因突变的情况下引发老年痴呆病的机理。其研究工作为研发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在老年痴呆症病理机制研究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许教授获美国NIH (其中三项R01和一项P01子项目)、Alzheimer’s Association、the American Health Assistance Foundation、the American Federation for Aging Research、Ellison Medical Foundation以及中国等多项基金(总额数百万美元)。先后在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了50余篇论文(大多数为第一或通讯作者),总影响因子近400,被他人引用近三千次。并先后荣获包括Ruth Salta青年研究成就奖、Ellison杰出青年奖在内的多项奖励。多次被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全世界50多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如Harvard, UCLA, Emory, Columbia, RIKEN, Karolinska 等)邀请做学术报告或担任大会主席。为世界多个基金委员会评审科研基金,2003-2008年担任美国NIH基金(神经退行性细胞死亡组)正式评委及NIH的其他三个小组的特别(ad hoc)评委。他曾为几十家科学杂志审稿;现为《分子神经退化》杂志的(共同)主编,。2001年起先后受聘为同济医科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客座教授,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2002年受聘为厦门大学特聘教授。2003 荣获中国国家杰出(海外)青年基金。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