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最新Nature综述

【字体: 时间:2010年09月0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综述: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和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生物通报道:来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最新出版的Nature杂志上发表综述: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分析并总结了关于气候变化对中国水资源农业影响的研究进展。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朴世龙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曾在法国科学环境气候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北京大学从事研究工作。

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中国经济在最近三十年迅速崛起,但要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全球22%的人口,水资源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面临的重大挑战。因此,气候变化怎样影响中国的水资源以及农业产量是中国科学家乃至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

研究人员认为中国经济扩张对全球气候的可能影响已受到广泛研究,但是对相反的过程——即中国自然系统和受控系统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却了解得不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在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过去50年和未来100年里,中国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水资源和农业的影响,分析和评价了研究各方面仍然存在的不确定性,并提出了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方向和关键问题。文章总结提出:近50年来,中国气候变暖趋势十分显著,降水变化呈现出较大的南北分异。南方降水增加,而除西北以外的北方地区则更多地受到干旱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西部的大部分冰川经历着加速融解的过程。然而,我们目前仍然无法准确地评估上述气候变化对中国的水资源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加强区域气候模拟(尤其是降水变化的模拟),深入探讨农作物在自然和人为干预条件下对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病虫害以及大气成分变化的响应。

北京大学朴世龙,方精云院士研究组已经连续3年在《NATURE》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去年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讨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

论文使用从卫星绿度测量推测得到的生物量和土壤碳量、生态系统模型和大气逆温等3种方法,对中国陆地上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碳平衡进行了分析,得到了相似的估计值,即中国大陆每年净接收0.19~0.26亿吨的碳,表明中国在这20年间吸收了其自身排放的、来自于化石燃料燃烧的碳中的约28~37 %,这些碳接收主要归因于该地区气候变化、大规模植树工程和植被恢复。Nature同期发表了题为《Global change: China at the carbon crossroads》的Views,对该研究进行了重点评论。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in China

China is the world’s most populous country and a major emitter of greenhouse gases. Consequently, much research has focused on China’s influence on climate change but somewhat less has been written about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hina. China experienced explosive economic growth in recent decades, but with only 7% of the world’s arable land available to feed 22% of the world’s population, China's economy may be vulnerable to climate change itself. We find, however, that notwithstanding the clear warming that has occurred in China in recent decades, current understanding does not allow a clear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 on China’s water 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 and therefore China’s ability to feed its people. To reach a more definitive conclusion, future work must improve regional climate simulations—especially of precipitation—and develop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naged and unmanaged responses of crops to changes in climate, diseases, pests and atmospheric constituents.

作者简介:

朴世龙 研究员


通信地址 :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生态学系 100871

联系电话 : 010-62751179

电子邮件 : slpiao@pku.edu.cn, ShiLong.Piao@lsce.ipsl.fr


教育背景

1995.9~1999.7 学士学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环境科学专业

1999.9~2004.6 博士学位,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自然地理学专业

2004,8~2007.8 博士后,Laboratoire des Sciences du Climat et de I’Environnement, CEA-CNRS, Fance

2007.1~现在 北京大学生态学系,研究员
 

方精云,北京大学环境学院长江特聘教授,生态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59年出生于安徽怀宁。1982年毕业于安徽农学院林学系,同年考取教育部出国研究生,1983年赴日本学习,1989年获大阪市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及美国生态学会主办刊物《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等国内外多个学术刊物的副主编或编委。
  方精云主要从事植被生态学、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植物生物地理学的研究。他建立了我国陆地植被和土壤碳储量的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变化,较早地开展了碳循环主要过程的野外观测,构建了中国第一个国家尺度的陆地碳循环模式,为我国陆地碳循环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系统研究了我国大尺度的植被动态及时空变化,揭示了我国植被生产力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异及其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系统开展了我国植被分布与气候关系的定量研究,提出了基于植被气候关系的我国植被带划分的原则和依据,首次采用统一的调查方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山地植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
  他还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我国一种重要的木本植物属-水青冈属(Fagus L.)植物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较为深入地研究了长江中游湿地50年来的生境变迁及其生态后果。
  方精云重视野外调查工作。20多年来,对中国和日本的主要植被类型都曾做过实地考察或定点观测,研究地点涉及我国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海南等25个省区和日本的一些地区。1995年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对加拿大高纬度地区的生物、冻土、冰雪和大气进行过研究。
  方精云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80余篇,其中国际重要刊物的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论文2篇。曾获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4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入选国家劳动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 "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2001),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