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科院PLoS ONE发现新生物标记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11月1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Show Sel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nd Myeloid Cell Infectivity”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品系小鼠体内感染JEV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小鼠对JEV病毒不同易感性的生物学标记,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ice with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Show Sel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nd Myeloid Cell Infectivity”的文章,通过对不同品系小鼠体内感染JEV的深入研究,发现了小鼠对JEV病毒不同易感性的生物学标记,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PLoS ONE杂志上。
这篇文章由杜文圣(Vincent Deubel)研究员指导王恺博士完成,杜文圣研究员是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引进的法国著名病毒学家,他曾担任法国里昂P4实验室负责人,具有丰富的管理国际科研机构的经验。
日本脑炎病毒(JEV)是一种蚊子传播的黄病毒,由它导致的传染病我们称之为乙型脑炎,我国是这种传染病的高发国家之一。但是,仅有很小一部分JEV 感染的个人会引起症状,发展成严重的脑炎。由此可见,由于宿主本身的不同,引致了其对JEV的不同易感性。其感染后的临床疾病症状各异,包括非特异性发热,脑炎,甚至死亡,其中每250例感染患者中有1例会导致最终死亡。为何人群中对日本脑炎病毒具有不同的易感性的原因尚未可知。在感染病患中的低病毒血症为在JEV感染初期的诊断带来了困难。
实验室小鼠感染日本脑炎病毒后所产生的临床症状与人相似,因而其被用于研究日本脑炎病毒。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对不同品系小鼠体内感染JEV的深入研究发现,这些小鼠体内并未有明显的病毒或宿主天然免疫标记,以区分高/低易感性小鼠。然而,在低易感性小鼠(DBA/2)中,可以引发更早更高水平的中和性抗体,可能一定程度上阻止了JEV入侵大脑。另外,在骨髓来源地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上也呈现了更低的JEV感染率。提示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部分保护低易感性小鼠免遭JEV入侵神经的一种生物学因素。
杜文圣研究组主要从事致病病毒研究,和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病毒研究,其中前一个方面中,这一研究组主要利用序贯诊断检验分析确定病毒,方法包括多重RT-PCR、结合免疫荧光的病毒细胞培养、使用病毒特异抗体的电子显微镜、病毒基因组DNA芯片分析测序和系统分析。
并且还与上海当地医疗单位(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和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计划,之前他们一道曾发现信号分子TBK1通过不同的拼接产生另外一种新的剪切体TBK1s,负性调控病毒诱导的I型干扰素途径。
原文摘要:
Mice with Different Susceptibility to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Infection Show Selective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 and Myeloid Cell Infectivity
Background
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 is a mosquito-borne flavivirus that causes public health problems in Asian countries. Only a limited number of JEV-infected individuals show symptoms and develop severe encephalitis, indicating host-dependent susceptibilities.
Methodology/Principal Findings
C3H/HeN and DBA/2 mice, which exhibit different mortalities when infected by intraperitoneal inoculation with JEV, were used as experimental models to compare viral pathogenesis and host responses. One hundred infectious virus particles killed 95% of C3H/HeN mice whereas only 40% of DBA/2 mice died. JEV RNA was detected with similar low levels in peripheral lymphoid organs and in the sera of both mouse strains. High levels of viral and cytokine RNA were observed simultaneously in the brains of C3H/HeN and DBA/2 mice starting on days 6 and 9 post-infection, respectively. The kinetics of the cytokines in sera correlated with the viral replication in the brain. Significantly earlier and higher titers of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were detected in the DBA/2 strain. Primary embryonic fibroblasts, bone marrow-derived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from the two mouse strains were cultured. Fibroblasts displayed similar JEV replication abilities, whereas DBA/2-derived myeloid antigen-presenting cells had lower viral infectivity and production compared to the C3H/HeN–derived cells.
Conclusions/Significance
Mice with different susceptibilities to JEV neuroinvasion did not show changes in viral tropism and host innate immune responses prior to viral entry into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However, early and high neutralizing antibody responses may be crucial for preventing viral neuroinvasion and host fatality. In addition, low permissiveness of myeloid dendritic cells and macrophages to JEV infection in vitro may be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late and decreased mouse neuroinvasion.
作者简介:
杜文圣
教育经历
1985年: 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病毒学)
1973年: 法国奥尔良大学第三阶段博士(生物物理)
1971年: 法国奥尔良大学科学硕士(生物化学)
任职经历
2004-至今 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长,新生病毒研究组负责人
2001-2004 法国里昂巴斯德研究所病毒性传染病室负责人(国家参照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虫媒病毒流行性出血热合作中心)
2000-2003 里昂"让.梅里约"P-4 实验室科学主任 里昂梅里约-巴斯德研究中心科学主任
1999-2000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学部主任
1993-2000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虫媒病毒和流行性出血热室负责人(国家参照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1989-1992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虫媒病毒实验室主任(国家参照中心及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
1987-1988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分子病毒学实验室副教授(Marc Girard教授)
1985-1987 美国科罗拉多州科林斯堡疾病控制中心分子病毒学实验室研究人员(Dennis W Trent教授)
1979-1985 塞内加尔达喀尔巴斯德研究所病毒实验室主任
1977-1979 法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病毒生态学实验室研究助理(Claude Hannoun教授)
研究方向
1.致病病毒研究
本研究组正在开发病毒组学研究平台来确定和辨别来自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脑炎患者的病理标本中的新病毒。我们利用序贯诊断检验分析确定病毒,方法包括多重RT-PCR、结合免疫荧光的病毒细胞培养、使用病毒特异抗体的电子显微镜、病毒基因组DNA芯片分析测序和系统分析。由于野生动物可以携带具有潜在人类传染性的动物病毒,这些方法也可应用于针对野生动物的研究。我们已经与上海当地医疗单位(瑞金医院、中山医院)和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建立了合作研究计划,并与巴斯德研究所国际网络合作提高病毒诊断技术。此外,为深入了解地区性和流行性儿童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的特征,我们开展了病毒起源和发生的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我们还开发了蛋白质组学平台用于病毒蛋白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来辨别主要抗原表型、确定细胞受体结合域和开发血清学诊断试剂盒。
2.流行性乙型脑炎黄病毒研究
流行性乙型脑炎(日本脑炎)病毒致病的分子基础研究是我们的另一研究重点。在亚洲国家,该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通过鸟类和猪传播,最终引起人类感染,导致脑炎和死亡。据估计,每年约有30000人感染,其中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死亡。在中国,一种有效的减毒疫苗SA14-14-2被应用于儿童接种。令我们感兴趣的是,中法同行们通过将编码免疫株不同蛋白的基因中的突变引入致病性亲代病毒基因组的感染性cDNA克隆,确定了减毒作用的分子标记。显型标记物也已被开发用于比较重组病毒的神经侵染性和神经毒性。同时,我们也对理解分泌性可溶性的病毒非结构糖蛋白NS1六聚体在疾病发病程度中的作用感兴趣。目前,NS1是否与日本脑炎病毒的神经侵染性和/或神经毒性有关仍然未知。要解答这一问题,我们正在与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研究蛋白结构及其在病毒致病性中的生物学作用机制。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热搜:JEV病毒|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