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上海两研究组新成果登国际权威刊物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11月16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国际肿瘤权威期刊《JCO》,以及《J. Med. Chem.》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维生素D摄入与大肠癌发病关联,以及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方面的新成果。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及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两个研究组分别在国际肿瘤权威期刊《JCO》,以及《J. Med. Chem.》杂志上发表文章,获得了维生素D摄入与大肠癌发病关联,以及全新作用机制的新型抗菌药物方面的新成果。
来自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外科马延磊博士在导师秦环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vitamin D and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studies”的文章,他们通过系统综述18个前瞻性临床研究,涵盖英国、新西兰、德国等多国人群,包含了100万例参与者的分析,发现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增加患大肠癌风险。
大肠癌是全球发病率和致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此前,有科研人员发现维生素D摄入与大肠癌发病有一定关联,据此多国科学家开展过相关人群研究,但结果并不统一,得出“相关”、“不相关”的结果都有。有专家认为,即便结果统一,各国科学家仅就本国人群作研究,考虑到人群差异性问题,结果就未必适用于全球人群。
这项研究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多人群调查”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参与者的维生素D摄入水平、维生素D在血液中的转化物25(OH)D的表达水平,与大肠癌发病风险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维生素D摄取量较多,或血液中的活性维生素D-25(OH)D表达水平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概率比较低,其中,维生素D摄取量较低的人群较摄取量较高的人群,大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了67%,血液中25(OH)D表达水平较低的人群较表达较高的人群,患大肠癌的风险增加了33%。同时,血液中25(OH)D表达水平每增加10ng/mL,大肠癌的相对发病风险将降低74%。
该研究结果引发了国际肿瘤学界的兴趣,以往此类研究主要发表在流行病学期刊上,此次受到肿瘤学权威期刊的重视,一是因为证据、数据比较充分;其次,或是该杂志希望主要读者群——全球肿瘤学医生对这一研究结果引起重视。因为,近十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成年人和许多儿童摄入维生素D的水平严重不足。而此前也有研究提示,维生素D摄入不足,与肠癌、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都有关联。
另外来自上海药物所的研究人员发表题为“Design, Synthesis, and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tudies of Highly Potent Novel Benzoxazinyl-Oxazolidinone Antibacterial Agents”的文章,结合多年的新药研究经验,历时10余年,通过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双芳环苯并噁嗪噁唑烷酮类化合物。
人类面正临细菌耐药性挑战,无论是革兰氏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如MRSA、MRSE、PRSP、VRE、多药耐药性绿脓杆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多药耐药的结核分支杆菌等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耐药性。细菌耐药性已成为人类健康当前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
噁唑烷酮是一类全新作用机制的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新型抗菌药物,这类结构中唯一的上市药物——利奈唑烷(Linezolid,辉瑞),对MRSA,MRSE, PRSP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很好疗效。2010年销售额超过11亿美元,是目前全球最畅销的抗菌药物。然而利奈唑烷存在口服剂量太大,需每天2次(600mg/片)的缺点,且临床已有细菌对利奈唑胺耐药的报道,因此急需开发抗菌活性更强,药代特性更优,能实现低剂量给药(每天仅需1次),特别是能克服利奈唑胺耐药性的第二代药物。
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杨玉社课题组在充分研究现有噁唑烷酮衍生物构效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新药研究经验,历时10余年,通过药物设计和结构优化,发现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双芳环苯并噁嗪噁唑烷酮类化合物。苯并噁嗪噁唑烷酮化合物不仅具有全新的结构母核,而且有很强的体内外抗多药耐药菌活性和优良的药代性质。经过广泛深入构效关系、构代关系研究筛选出的候选药物45对MRSA、MRSE、PRSR以及肠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MIC 0.125 - 0.5 μg/mL)是利奈唑烷(MIC 1- 2 μg/mL)的2-4倍,特别是对利奈唑烷已产生耐药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抗菌活性(MIC 0.5-2 μg/mL)是利奈唑烷的8-16倍,是目前文献报道的对利奈唑烷耐药菌活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在MRSA全身感染小鼠模型中,45(ED50 < 5 mg/kg)体内活性几乎是利奈唑烷的3倍(ED50 = 14.14 mg/kg)。45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加之体内外抗菌活性是利奈唑烷的数倍,预示着它有可能实现剂量更低且每日1次的理想治疗方案。
(生物通:万纹)
10x Genomics閺傛澘鎼isium HD 瀵偓閸氼垰宕熺紒鍡氬劒閸掑棜椴搁悳鍥╂畱閸忋劏娴嗚ぐ鏇犵矋缁屾椽妫块崚鍡樼€介敍锟�
濞嗐垼绻嬫稉瀣祰Twist閵嗗﹣绗夐弬顓炲綁閸栨牜娈慍RISPR缁涙盯鈧鐗哥仦鈧妴瀣暩鐎涙劒鍔�
閸楁洜绮忛懗鐐寸ゴ鎼村繐鍙嗛梻銊ャ亣鐠佹彃鐖� - 濞e崬鍙嗘禍鍡毿掓禒搴n儑娑撯偓娑擃亜宕熺紒鍡氬劒鐎圭偤鐛欑拋鎹愵吀閸掔増鏆熼幑顔垮窛閹貉傜瑢閸欘垵顫嬮崠鏍掗弸锟�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