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孙江华研究组新成果登封面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12月30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林务局,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证明了真菌长梗细帚霉是由红脂大小蠹携带从美国入侵到中国,提出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新假说,并说明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共生入侵的新机制。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美国林务局,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证明了真菌长梗细帚霉是由红脂大小蠹携带从美国入侵到中国,提出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新假说,并说明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共生入侵的新机制。相关成果部分数据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生态学期刊Ecology(2011, 92(11): 2013-2019)上。同时《科学美国人》杂志也对此进行了点评。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动物研究所孙江华研究员,其研究组从事化学生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研究入侵害虫的入侵机理等领域的研究,还包括生物间化学通讯机制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理,主要重点是以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为模式研究重大外来入侵种与寄主的协同进化模式,丰富和拓展入侵生物学理论。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组通过与美国林务局和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农林生物技术研究院的合作,证明了真菌长梗细帚霉是由红脂大小蠹携带从美国入侵到中国。并且,长梗细帚霉在中国形成了独特单倍型。这些中国独特单倍型相对于美国独特单倍型和中美共有单倍型,具有在中国寄主油松上的较强竞争能力,还能够显著诱导寄主油松产生红脂大小蠹聚集信息素三蒈烯(3-carene)来协助红脂大小蠹在中国的入侵。从而说明真菌独特单倍型促进虫菌共生入侵的新机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返入侵假说(what goes around and what comes around),既一在原产地次期性害虫/伴生菌,在新的入侵地发生变异后,如再返回到原产地,也会成为可以危害健康寄主树木的重要生物灾害。
孙江华研究员领导的森林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组以红脂大小蠹-伴生真菌为研究模型,以多物种协同作用为切入点,开展了红脂大小蠹入侵机制的研究,在2007年曾提出外来种与本地种种间协同入侵(PLoS ONE 2(12): e1302. doi:10.1371/journal.pone.0001302),2010年又提出红脂大小蠹与其伴生真菌长梗细帚霉的共生入侵(New Phytologist 187: 859-866)。
(生物通:万纹)
作者简介:
孙江华,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助理,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森林害虫化学生态研究组组长。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兼任中国科学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主任。1982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1991年获美国Stephen F. Austin State University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到动物所从事化学生态与综合管理领域研究。曾长期在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INRA) 和美国农业部林务局(USDA Forest Service)作访问学者。主持和参与了中国科学院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中、法中和欧盟等国际合作项目。现任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专家咨询组专家、全国植物检疫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1)委员、《昆虫学报》副主编, Integrative Zoology 编委等。
主要以化学生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研究入侵害虫的入侵机理;揭示生物间化学通讯机制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理;重点以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为模式研究重大外来入侵种与寄主的协同进化模式,丰富和拓展入侵生物学理论;同时开展重大林业害虫信息素分离鉴定、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理生化调控因子,化学通讯的遗传进化机制。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被SCI期刊收录70余篇,已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
研究领域:
主要以化学生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为手段研究入侵害虫的入侵机理;揭示生物间化学通讯机制并探讨其分子调控机理;重点以红脂大小蠹、松材线虫为模式研究重大外来入侵种与寄主的协同进化模式,丰富和拓展入侵生物学理论;同时开展重大林业害虫信息素分离鉴定、生物合成途径及生理生化调控因子,化学通讯的遗传进化机制。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