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项目教授发表Nature子刊文章

【字体: 时间:2011年02月28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成果获得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生命大灭绝时间的新证据,这项研究发现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了当时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表明地球表层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能造成了当时的生命大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成果获得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生命大灭绝时间的新证据,这项研究发现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了当时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表明地球表层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能造成了当时的生命大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Nature Communications是Nature出版集团在2010年推出了一份全新的网刊,这一刊物主要定位于出版自然科学各领域具重要突破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其学术内容包括生物、化学和物理学等,除此之外还包括Nature系列期刊所不能涵盖的一些学科的成果,比如发育生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和进化生物学等等方面。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延安教授。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古生物化石记录表明,在过去5.4亿年的地质历史中,地球上总共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距今2.5亿年之前二叠纪末的生命灭绝事件代表了生命发展史中最惨烈的事件,造成了超过90%的海洋生物物种的消失。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家对造成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建立了许多理论与模式。沈延安教授的最新研究报道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提出了新的生命灭绝模式,从而推动了对二叠纪末生命灭绝原因的认识。

沈延安教授对浙江煤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该剖面是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的“金钉子”剖面。沈延安教授及其同事首次精确测定了煤山剖面的多种硫同位素组成,发现随着灭绝事件的逐渐展开,硫同位素组成出现了间歇性异常。根据硫同位素分馏原理和二叠纪海洋化学组成,他们认为硫同位素异常是由于厌氧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的。在时间上,海水的间歇性上涌与许多生物物种在大灭绝事件之前的大量减少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提出厌氧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了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地球表层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能造成了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这一结论对研究现代全球变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Multiple S-isotopic evidence for episodic shoaling of anoxic water during 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Global fossil data show that profound biodiversity loss preceded the final catastrophe that killed nearly 90% marine species on a global scale at the end of the Permian. Many hypothes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explain this extinction and yet still remain greatly debated. Here, we report analyses of all four sulphur isotopes (32S, 33S, 34S and 36S) for pyrites in sedimentary rocks from the Meishan section in South China. We observe a sulphur isotope signal (negative δ34S with negative Δ33S) that may have resulted from limitation of sulphate supply, which may be linked to a near shutdown of bioturbation during shoaling of anoxic water.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pisodic shoaling of anoxic water may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profound biodiversity crisis before the final catastrophe. Our data suggest a prolonged deterioration of oceanic environments during the 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作者简介:

沈延安

简历:
2010-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2004- 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心主持人,教授

2001-2004 哈佛大学生物与行星地球科学系

2000-2001 丹麦地球系统研究中心

1998-2000 丹麦Odense大学生物系

1997-1998 德国马普化学研究所

1995-1997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涓嬭浇瀹夋嵎浼︾數瀛愪功銆婇€氳繃缁嗚優浠h阿鎻ず鏂扮殑鑽墿闈剁偣銆嬫帰绱㈠浣曢€氳繃浠h阿鍒嗘瀽淇冭繘鎮ㄧ殑鑽墿鍙戠幇鐮旂┒

10x Genomics鏂板搧Visium HD 寮€鍚崟缁嗚優鍒嗚鲸鐜囩殑鍏ㄨ浆褰曠粍绌洪棿鍒嗘瀽锛�

娆㈣繋涓嬭浇Twist銆婁笉鏂彉鍖栫殑CRISPR绛涢€夋牸灞€銆嬬數瀛愪功

鍗曠粏鑳炴祴搴忓叆闂ㄥぇ璁插爞 - 娣卞叆浜嗚В浠庣涓€涓崟缁嗚優瀹為獙璁捐鍒版暟鎹川鎺т笌鍙鍖栬В鏋�

涓嬭浇銆婄粏鑳炲唴铔嬬櫧璐ㄤ簰浣滃垎鏋愭柟娉曠數瀛愪功銆�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生命灭绝|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