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生物分子检测新技术登顶级期刊

【字体: 时间:2011年06月13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的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复杂基质中生物大分子的均相检测。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构建了一种基于上转换荧光的生物传感平台,实现了复杂基质中生物大分子的均相检测。日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化学顶级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

Bioplastics推出最新荧光定量PCR耗材试用装,快快点击获取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的刘志洪教授,其1996年6月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研究室作博士后研究;2003年底评聘为副教授;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至2006年在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 200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发表研究论文及综述5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血样等生物样品中生物分子的快速、准确检测是生物医学及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课题,而高度复杂的样品基质往往会对各种分析信号产生严重的干扰。目前通常采用分离等手段避免这些干扰,十分繁杂。因此,如何实现复杂基质中生物分子的均相检测是对当前分析化学界提出的一个严峻挑战。

荧光分析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应用日益广泛,但其在生物样本中的实际应用往往受到较高背景荧光和散射光的限制。该课题组基于上转换荧光纳米材料和具有荧光超猝灭能力的氧化石墨烯构建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检测平台,以红外光进行激发,实现了血清中葡萄糖检测和核酸识别。一方面,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利用荧光生色基团向猝灭基团的能量转移,大大降低了背景荧光的干扰;另一方面,红外光的光子不易被蛋白质、核酸等生物样品吸收,避免了较短波长的紫外光或可见光对生物样品的损伤。

该研究成果对于实现复杂生物样品基质中生物大分子的准确测定具有重要意义,为开发先进的诊断治疗技术提供了新的理念和方法。

(生物通:何嫱)

作者简介:

刘志洪

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及生物应用
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环境分析应用。

教育与研究经历:

1996年6月于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2001年6月于武汉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同时获评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2002年1月至2004年1月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遗传研究室作博士后研究;2003年底评聘为副教授;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5至2006年在Ohio State University化学生物学博士后研究, 2007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发表研究论文及综述50多篇,获授权发明专利4项。

研究领域与兴趣:

1. 分子光谱分析方法及生物应用。主要兴趣在于反斯托克斯位移(即长波激发,短波发射)的荧光分析方法研究,包括有机小分子和无机纳米晶体的双光子/上转换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生物应用及机理研究。
2. 纳米光催化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环境分析应用。主要包括TiO2基纳米材料的低温化学合成、应用及机理研究。

承担项目与课题:
1 细胞钙振荡实时分析新方法研究, 2007-200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 生物医学探针基础及应用, 2007-20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 参加
3 化学生物学基础, 2005-2007, 教育部创新团队, 参加
4 环肽库设计合成新原理及方法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项目,2009-2010
5 纳米生物探针免疫试剂盒,2006-2008, 武汉市晨光计划
6 高蛋白食品中红色2G等多种合成色素测定方法研究,2008-2010,国家质检行业科研专项
7 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环境应用, 2007-2010, 企业合作项目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