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上海交大新成果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07月07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Src and transformation by a RPTPa splice mutant found in human tumor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源自于中国人实体瘤样本中RPTPa基因截短突变体RPTPa245的生物学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医学院,美国康奈尔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ctivation of Src and transformation by a RPTPa splice mutant found in human tumors”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源自于中国人实体瘤样本中RPTPa基因截短突变体RPTPa245的生物学功能。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上。
这项研究由郑新民教授课题组完成,第一作者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黄建副教授,并列第一作者姚玲是郑新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该项工作得到美国康奈尔大学Prof. Shalloway实验室的大力合作并受到上海市浦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节。生理状况下,酪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通过蛋白质酪氨酸磷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相互制约完成的。当某些病因使上述两大酶家族中关键成员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发生改变时,则将导致细胞信号传导调节发生紊乱,进而导致肿瘤发生。
1992年,郑新民教授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了其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即高表达的RPTPa能特异催化c-Src C-末端527位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使c-Src永久激活,诱发细胞转化即癌变。为了进一步明确RPTP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明RPTPa和Src激酶家族在人实体瘤内被激活并导致癌变的分子机制,2005年以来,课题组收集了近400例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其他肿瘤标本,通过RT-PCR,TA克隆,测序,软件比对筛查RPTPa基因突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突变体, 其中一种表达截短形式(truncated)的RPTPa(命名为RPTPa245),结构分析显示其缺失D1和D2催化功能区。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突变体在细胞内可以形成RPTPa-RPTPa245异二聚体(heterodimer),而heterodimer中的RPTPa由于缺失wedge-cleft抑制结构从而暴露底物结合位点,激活RPTPa-c-Src信号通路引起细胞癌变。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深入阐明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开拓了新视野,而且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点。
作者简介:
郑新民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获法国巴斯德大学分子生物学专业的国家博士学位,1991-1993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和细胞学院做博士后研究,1994-1995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分子和细胞学院研究员,1996-2001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系高级研究员助理,2002-2005任美国康乃尔大学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系首席研究员。
1991年以来主要从事蛋白质酪氨酸激酶(PTK)、磷酸酶(PTP)信号传导通路与肿瘤激活分子机理的研究。多年来,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Cell》、《EMBO》上发表10余篇重量级论文。申请者的研究工作在该领域中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并作出过一些突破性贡献,特别是在国际上首次用细胞模型阐明了肿瘤蛋白c-Src被PTPα激活,导致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热搜:RPTPa|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