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国家项目入选教授2011顶级杂志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1年08月3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这一始于2008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大批领军科学家。这项计划实施3年以来,已经引入了很多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也都在各自研究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发表顶级杂志文章。
生物通报道:“****”是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简称,这一始于2008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主要是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计划从2008年开始,用5到10年,引进大批领军科学家。这项计划实施3年以来,已经引入了很多科学家,这些科学家也都在各自研究领域获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发表顶级杂志文章。
Pyrazinamide Inhibits Trans-Translation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来自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找到了一线抗结核病药物吡嗪酰胺(PZA)在结核分枝杆菌上的标靶,并提出了该药究竟是如何消灭这些细菌的分子机制。这为进一步筛选结核病候选药物提供了重要信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这项研究是由复旦大学国家****引进学者,同时兼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布隆伯格公共卫生学院教授的张颖博士,联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中医大学共同研究获得的结果。
结核病每年在世界范围内造成近二百万人死亡。吡嗪酰胺(PZA)是抗结核病一线药物,这一药物对人型结核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在pH5~5.5时,杀菌作用最强,尤其对处于酸性环境中缓慢生长的吞噬细胞内的结核菌是目前最佳杀菌药物。之前的研究发现PZA起到了一种独特的显著缩短疗程的作用,但是其中的分子机制,科学家们至今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PZA在结核分枝杆菌(即该病的致病菌)上的标靶,并提出了该药究竟是如何消灭这些细菌的。
研究人员发现,当PZA水解成为吡嗪酸(或称POA)之后,它会将核糖体蛋白RpsA作为其标靶,而RpsA会参与蛋白质的翻译过程。这种反式翻译过程对细菌在应激情况下(如饥饿、酸性pH值和缺氧等情况下)处理受损mRNA上的停止运作的核糖体是至关重要的。研究人员认为,PZA能够抑制这一过程可能是其成功治疗结核病的秘密。
这种特别的抗结核药物是结核病疗法中唯一无法替换的药物,因为它能杀灭那些其它药物无法消灭的持久性的细菌。因此,目前抗结核病的所有候选药物都将与PZA合并使用以取得最佳的疗效。不过通过逐渐深入的研究,也许未来能发现更加有效的药物。
Multiple S-isotopic evidence for episodic shoaling of anoxic water during Late Permian mass extinction
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加拿大魁北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最新研究成果获得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生命大灭绝时间的新证据,这项研究发现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了当时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表明地球表层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能造成了当时的生命大灭绝。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中国科技大学,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沈延安教授。这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
古生物化石记录表明,在过去5.4亿年的地质历史中,地球上总共发生了5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其中距今2.5亿年之前二叠纪末的生命灭绝事件代表了生命发展史中最惨烈的事件,造成了超过90%的海洋生物物种的消失。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地球科学家对造成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事件的现象和原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建立了许多理论与模式。沈延安教授的最新研究报道了新的地球化学证据,提出了新的生命灭绝模式,从而推动了对二叠纪末生命灭绝原因的认识。
沈延安教授对浙江煤山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该剖面是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限的“金钉子”剖面。沈延安教授及其同事首次精确测定了煤山剖面的多种硫同位素组成,发现随着灭绝事件的逐渐展开,硫同位素组成出现了间歇性异常。根据硫同位素分馏原理和二叠纪海洋化学组成,他们认为硫同位素异常是由于厌氧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的。在时间上,海水的间歇性上涌与许多生物物种在大灭绝事件之前的大量减少是一致的。因此,他们提出厌氧海水的间歇性上涌造成了生物物种的大量减少。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地球表层环境的不断恶化可能造成了二叠纪末生命大灭绝。这一结论对研究现代全球变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Presenting the Human Genome: Now in 3D!
来自新加坡基因组学研究院的阮一骏教授早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之后赴美留学,并在2002年任新加波基因组学研究院高级学科带头人、副院长,今年阮一骏教授又受聘为华中农业大学“****”专家。阮一骏教授长期从事基因组学研究,在这一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评论性文章“Presenting the Human Genome: Now in 3D!”,描述了人类基因组测序未来的蓝图。
The COG complex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Syntaxin 6 and positively regulates endosome-to-TGN retrograde transport
来自厦门大学生物医学院的洪万进教授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两位学者Orly Laufman和Sima Lev联合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细胞生物学》(JOURNAL OF CELL BIOLOGY,JCB)发表了题为“The COG complex interacts directly with Syntaxin 6 and positively regulates endosome-to-TGN retrograde transport”的文章,并受到了杂志的重点推荐。
洪万进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细胞生物学家,多年来一直从事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卓著,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共发表研究论文170多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ancer Cell,Nature Cell Biol,Nature Strucutre and Mol Biol,Proc Natl Acad Sci等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并有1项美国发明专利。曾获得新加坡国家最高科学奖(National Science Award)等多项奖励。在病毒学和癌细胞生物学研究领域也有很高的造诣。洪万进教于2009年入选第二批“****”,2010年入选福建省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现担任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教授,细胞生物学与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主任。
正如城市交通系统必须有序地调度才能顺畅,细胞内特定的蛋白质转运到特定的细胞器也是受到各种因子的调控有条不紊地进行,蛋白质运输路径有从细胞中内质网向胞外的正向运输,也有从胞外向胞内的反向运输,运输路径的紊乱将导致多种疾病。COG是一种保守的高尔基体寡聚复合体,洪万进教授是最早研究该复合体的学者之一。
近期,洪万进教授与以色列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两位学者展开了合作研究,他们在新研究中证实COG与调控生物膜融合的受体因子Syntaxin 6 相互作用,从而调控蛋白质从细胞内体(Endosome)向高尔基体反面网状结构(TGN)转运的反向运输路径。
这一研究成果揭示了蛋白质如何在高尔基体与内体之间转运的新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生物通:万纹)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热搜:论文|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