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最新Science文章

【字体: 时间:2011年09月05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在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中发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通过对这一新物种的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与之前所推测的不同的冰期动物迁徙路线图,指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早已为耐寒的猛犸象动物群中的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他们在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中发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通过对这一新物种的分析,研究人员提出了与之前所推测的不同的冰期动物迁徙路线图,指出了一个新的地理坐标——青藏高原上的严酷冬季,早已为耐寒的猛犸象动物群中的成功种类提供了寒冷适应进化的最初阶段。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Science杂志上。

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分别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王晓鸣研究员,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和科技部的支持。

据报道,猛犸象和披毛犀都是最具代表性的第四纪冰期动物,而长期以来冰期动物群被认为与更新世的全球变冷事件密切相关。这些动物的身体构造也表现出对寒冷环境的适应,如体形巨大、身披长毛。由于这些特征,科学界推测认为,这些冰期动物起源于北极圈,此后随着冰期的来临逐渐向南迁移。然而由于证据的缺乏,长期以来这一推论既无法被证实,也无法被证伪。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则提出了新见解:严寒霜冻的西藏高原可能是在最后的冰期中在北美和欧亚大陆活动的披毛犀牛和其它长着粗毛的耐寒动物的进化摇篮。这一结论来自西藏西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山脚的札达盆地的一个披毛犀牛的新物种的研究。在2007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西部海拔4200多米的扎达盆地中发现了一组来自青藏高原的上新世哺乳动物群化石,并将其命名为西藏披毛犀(Coelodonta thibetana)。

西藏披毛犀具有披毛犀的一系列典型特征,包括修长的头型、骨化的鼻中隔、宽阔而侧扁的鼻角角座、下倾的鼻骨、抬升而后延的枕嵴、高大的齿冠、发达的齿窝等。

然而,西藏披毛犀具有一些不同于其他进步的披毛犀的特征,表明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披毛犀家族谱系的最基干位置,也就是说是最为原始的一种。根据动物群对比和古地磁测定,邓涛等人将西藏披毛犀的生活年代,锁定在上新世中期约370万年前,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披毛犀。西藏披毛犀的更原始形态和更久远的时间,表明它不仅不是北极圈中发现的冰期动物的“后裔”,相反是它们的“祖先”。

这说明西藏披毛犀首先在其它地区发生气候变化之前很久就适应了寒冷的西藏高原的气候,在气候变冷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向亚洲其它地区扩散的准备。

除此之外,研究组成员还描述了来自札达盆地的其它几种大型动物的化石(包括雪豹、岩羊及西藏羚羊),从中也发现了这些动物也发生了类似的对寒冷的适应。这说明这一地区因此可能是在冰川期扩大活动范围的多种耐寒物种的起始点。

原文摘要:

Out of Tibet: Pliocene Woolly Rhino Suggests High-Plateau Origin of Ice Age Megaherbivores

Ice Age megafauna have long been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global cooling during the Pleistocene, and their adaptations to cold environments, such as large body size, long hair, and snow-sweeping structures, are best exemplified by the woolly mammoths and woolly rhinos. These traits were assumed to have evolved as a response to the ice sheet expansion. We report a new Pliocene mammal assemblage from a high-altitude basin in the western Himalayas, including a primitive woolly rhino. These new Tibetan fossils suggest that some megaherbivores first evolved in Tibet before the beginning of the Ice Age. The cold winters in high Tibet served as a habituation ground for the megaherbivores, which became preadapted for the Ice Age, successfully expanding to the Eurasian mammoth steppe.

作者简介:

邓涛,男,生于1963年6月,博士,研究员。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84-1994年在西南石油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97年在西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7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出站后留所从事研究工作。曾在法国、西班牙、德国、瑞典、美国进行合作研究。

现主要从事晚新生代哺乳动物、陆相地层和环境演变研究。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全国地层委员会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项目的研究工作。200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担任《古脊椎动物学报》编委,新近纪创新研究组组长。已发表学术论文76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论文集2部。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西藏披毛犀|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