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大首篇Science文章引发广泛关注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2年03月14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最新一期(3月9号)的《Science》杂志公布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雄雷领衔完成的最新成果论文,这篇研究报告发现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小体结构可以抑制胞嘧啶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胞嘧啶C到胸腺嘧啶T的突变,解析了染色质结构调节DNA突变的关键机制。这是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这一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因而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
最新一期(3月9号)的《Science》杂志公布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贺雄雷领衔完成的最新成果论文,这篇研究报告发现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小体结构可以抑制胞嘧啶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胞嘧啶C到胸腺嘧啶T的突变,解析了染色质结构调节DNA突变的关键机制。这是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Science》这一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因而引发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比如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科学报等纷纷进行了报道,生物通也进行了相关报道:Science: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
广州日报:他不到30岁即成中大教授
文/记者徐静 通讯员王丽霞、黄爱成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贺雄雷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在研究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在3月9日的《科学》杂志上。这是中大史上首篇以第一单位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尤为引人注意的是,不到30岁的贺雄雷2007年到中大任教时是该校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他的学士、硕士学位皆在中大获得,可以说是中大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
今年,他只有34岁。
对话贺雄雷:发了文章该干吗还要干吗
记者:祝贺您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
贺雄雷:Nature、Science每年出版50多期,每期合计论文数量在30篇左右。你发一篇文章其实也就是一篇文章,该干吗还要干吗。
记者:有人说您是中大最年轻的教授。
贺雄雷:加上“之一”应该更保险一些。我在接收中大聘书的时候还不到30岁,但到中大报到的时候已经到30岁了。
记者:为什么选择到中大,是什么机缘,当时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贺雄雷: 我想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原因为毕竟我是中大出去的。我是1994级的中大本科,1998级的中大硕士。博士毕业后,中大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较早开始自己的研究。2009年的时候我有两篇论文,从2010年开始有大的成果。中大在这方面是很宽松的,也确实是比较科学的,一个生物实验室通常要花两年的时间,才能开始有自己的研究成果。
记者:您2001~2004年这段时间也在中大?
贺雄雷:在中大实验室做实验,在实验室自由发挥,但是没有什么身份,可以说是“硕士后”。
记者:那时没有收入?
贺雄雷:毕业后没有什么事,在实验室里自己折腾。当时没有收入。
记者:当时对前程感到焦虑吗?
贺雄雷:没有焦虑是假的。其实当时也可以做其他的工作,但这些都是要上班,要按时起床,自己不是很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记者:您如此年轻,教授的头衔会带给您压力吗?有没有更多的人关注您,有没有争议?
贺雄雷:争议不知道有没有,但起码没人告诉我。中大的氛围还是很好的,在生科院谁做出东西,大家都会替你开心一下。
记者:中大去年在《自然》杂志发论文,今年在《科学》杂志发论文,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贺雄雷:有偶然也有必然。生科院这几年的发展确实是不错的。不过也要注意到,现在这个时期是生物学的黄金时期,在这两个杂志上一半以上的文章与生物学相关,这是学科的一个黄金时期。媒体可以呼吁学生来读生物学,从中国的科学发展来说,生物学是有很好的发展机会。
记者:你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怎样考虑的?
贺雄雷:那完全是一个意外,当时我选择的是计算机。生物学不是我的志愿。当年湖南高考,高考都不考这个学科。
记者:您现在给研究生上课吗?
贺雄雷:固定的是《生物信息学》,是跟几个老师共同上课,也会开一个生命科学进展方面的讲座。
研究成果
揭示染色质结构对DNA突变的调节机制
《科学》(Science)杂志和《自然》(Nature)杂志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术期刊,反映科学研究的前沿进展。
贺雄雷课题组的这篇文章讲的是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据介绍,突变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的遗传物质DNA由A、T、C和G四种碱基组成,其中C碱基很容易发生水解脱氨,最后突变成T碱基,引起人类遗传物质的变异。
据统计,1/4的人类遗传疾病是由上述突变引起。因此关于这类突变在细胞内是否或如何被调节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贺雄雷教授团队发现,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小体结构可以抑制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C到T的突变。该重大发现揭示了染色质结构对遗传核心事件——DNA突变的调节机制,对于肿瘤发生机理的研究以及防治提供了珍贵的参考价值,并对理解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及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名列中大“四大少帅”
年纪轻轻已现华发
贺雄雷1977年生于湖南,1994年本科进入中大生物系。其实,当年他本科报考的专业是计算机,阴差阳错地被调剂到生物学。
1998年,贺雄雷在中大攻读硕士学位,他开始对生物学有了特别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也开始愿意在试验室折腾”。2007年,他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
2001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里,贺雄雷在中大实验室“没有名分”地做着实验,但他乐在其中。这段时间,他没有收入,仅与实验为伴。其实,他也可以找份脱离学术研究的工作,但用他自己的话说“做其他事要按时起床,做科研的好处是可以睡到自然醒。”
2007年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后,通过中山大学“****”引进回校,并直接被聘为教授,还不到30岁,他也成为中大当时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
贺雄雷告诉记者,按照美国学术界的惯例,拿到博士学位,通常需要进行3~4年的博士后研究,但到中大能直接进行学术研究免去这一过程,“可以早几年开始自己的独立研究”,这对他来说相当具有诱惑力。何况受聘中大教授,便可以独立申请经费,有自己的实验室,并能招收自己的学生。
“我也应该开个微博”
2007年进入中大工作,2009年开始发表论文,2010年发表重要学术论文。贺雄雷解释说,生物学一个新实验室基本也要花两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起步,开始出现属于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坦言,感谢中大的包容气氛。
年纪轻轻便成教授,是否感到压力?贺雄雷自言,“还好,毕业时自己在科学上已经比较成熟,知道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在贺雄雷看来,现在是生物学发展的黄金时间,在《自然》和《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中,约有一半以上与生物学有关。他还为生物学做广告,呼吁学生报考生物学,想从事学术研究生物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我也应该开个微博,不要显得那么老土。”不过,即使当真开了微博,相信他也不一定有精力来打理。
虽然有学生称他为中大“四大少帅”之一,但贺雄雷黑发间已有数量不少的白丝。这些家伙何时开始出现他自己都不太清楚,但至少2007年回国时它们还没有露出“尊容”。“这次发表的论文对白头发的贡献在1/2以上吧。”贺雄雷笑言。科研成果在带来喜悦的同时,期间的辛苦付出他头上的白发应可做见证。
南方都市报:中大教授在《科学》发论文
贺雄雷领导的团队在研究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NA突变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
Face 贺雄雷
35岁,中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2007年他从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后,通过中山大学“****”引进返回母校,被黄达人校长动用“校长酌情权”破格直聘为教授,时年仅30岁,是中大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之一。
南都讯 基因突变是人类疾病产生的主因,但突变在细胞内是如何被调节的,这是科学家们孜孜不倦探寻的奥秘。近日,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授贺雄雷领导的课题组在研究染色质结构如何调节D N A突变工作中取得重要进展。其研究成果3月9日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科学》(Science)上。
据悉,这是中山大学首次以第一单位在《科学》上发表论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成果对肿瘤研究极具价值
突变是生物演化的基础,也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人类的遗传物质D N A由A、T、C和G四种碱基组成,其中碱基C很容易发生水解脱氨,最终成为碱基T,从而引起人类遗传物质的变异。据统计,1/4的人类遗传疾病是由上述突变引起。因此关于这类突变在细胞内是否或如何被调节是一个极具价值的问题。
贺雄雷教授团队发现,真核生物细胞中核小体结构可以抑制碱基C的水解脱氨,从而降低C到T的突变。该重大发现揭示了染色质结构对遗传核心事件———D N A突变的调节机制。
贺雄雷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团队研究发现D N A是否处于核小体“绑定”状态,对其C G含量影响很大,没有绑定状态下的C G含量会大大减少,而基因突变也正因此而增加。对这种调节机制的认识将帮助我们理解许多疾病包括肿瘤发生的机理,并对理解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及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5岁教授刷新中大论文纪录
今年35岁的贺雄雷是中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青年学者。2007年他以最年轻的特聘教授身份进入中大后,致力于染色体的研究,2010年曾分别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N atureG enetics(影响因子34.284)发表两篇论文。时隔两年,贺雄雷教授在《科学》上发表了中山大学历史上第一篇论文。据了解,这篇论文从开始谋划到发布,曾四易其稿,终于在3月9日刊发出来。
中大此次在《科学》上发表论文,一举成为先后“登顶”《自然》(Nature)、《科学》这两份国际最顶尖杂志主刊的高校。2011年5月19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何芳良教授在国际顶尖的《自然》杂志主刊上发表论文。
■特写
“少帅”贺雄雷30岁获聘教授
作为中大史上最年轻博导、教授,一度被视为“传奇”
35岁的贺雄雷说话语速很快,灿烂的笑容是他的“必杀技”,一张“娃娃脸”混在学校人群中被视为本科生更是一点都不出奇。有学生在私底下把他列为“中大四大少帅”。
不领工资的“研究生后”
这位年轻教授的履历一度被视为“传奇”。出生于1977年的贺雄雷,1994年进入中大生命科学学院读本科,1998年师从龙綮新、王珣章教授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但此后三年他却并未选择出去工作,而是一直呆在学校实验室,当一名不领工资的“研究生后”,2004年贺雄雷考上美国密歇根大学读博士,2007年返回母校后即被特聘为中大教授,这也是中大历史最年轻的博导、教授。
在2010年之后两年时间,贺雄雷带领的团队崭露头角,他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期刊N atureG enetics(影响因子34.284)发表两篇论文。时隔两年,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中山大学历史上第一篇论文。
说起与生命科学的结缘,贺雄雷笑言,“这完全是一个意外”,当时是因为高考第一志愿计算机专业没有录上,才被调剂到生命科学专业。
贺雄雷告诉记者,对这门专业真正产生兴趣是在研究生阶段,中大当时的双导师制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当时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实验室“折腾”,甚至在研究生毕业后的三年,他不做白领,而宁愿选择在这里做不领工资没有名分的科研人员,而导师也给他最大的理解。
中大给了我不用等的机会
不过真正改变是在美国读博士这段时间,贺雄雷认为在科学上的真正成熟也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博士生毕业,导师张建之希望他留在美国,母校中山大学也同时向他抛来橄榄枝,“当时导师希望我留在美国继续做博士后,按照圈内传统的路子,等三四年后就可以组建自己的实验室,但中大当时给了我不用等的机会,有了教授这个头衔也意味着我可以拥有独立的实验室,可以独立去申请科研经费、独立招学生,我可以提前三四年做自己的事。”
贺雄雷认为,很多人认为回国会牺牲很多,事实可能并非如此,自己读研究生时期国内与国外在生命科学这个领域确实有很大差距,但到了2007年已经有很大变化,国内与国外都已经很接轨,而互联网也让科研上的交流和信息查阅更便利,他开玩笑说:“比如刚刚发的这篇论文,我们看到时美国人还在睡觉呢。”
“只要学术环境宽容,到哪里都可以做事。”贺雄雷说,以最年轻的特聘教授身份进入中大,虽然前两三年自己并未有“成果”出来,但自己心态也比较好,这一点就得益于中大的氛围,“中大的学术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也比较科学,其实大家也明白,一个新实验室建立起码要花两年时间才能开始有成果,我自己压力肯定有,但该怎么做就怎么做。”
论文发表了就是过去
对于学院内近两年来陆续有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的现状,贺雄雷说,中大生科院这两年发展势头不错,但更应该说是幸运,赶在一个生命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如果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Science和N ature虽然是综合性的刊物,每期发表的生物学方面的论文会占到一半以上,我们确实赶在了一个好的时代。”
刚刚作为中大自主招生面试评委的贺雄雷对“就业与前景”这一话题也很有感触,“都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但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工作却不好找,这可能会让大家灰心,但我特别想对那些有志于生命科学的高中学生说,就业不能太看眼前,生命科学现在还处在理解的阶段,而不是产业化的阶段,这是学科发展的规律,选择专业应该更多考虑到三四十岁时的前景,现在可能有些专业大家觉得很热,10年后可能未必会怎么样。”
35岁就被戴上多个“第一”的“光环”,贺雄雷自己却看得很淡然。对刚刚发表的论文,他说,“论文发过了就已成为过去,并不能代表什么。”
谈到兴趣爱好,他笑言“喜欢睡到自然醒”,对如今已融入普通人生活的“微博”,他坦言并不喜欢也没有去开通,因为专业领域需要接收的信息已经太多了,贺雄雷告诉记者,他给实验室学生列了11种必读生物学期刊,有周刊、月刊、半月刊,因为只有随时了解最前沿的信息才能跟上科学发展迅猛的步伐,“光读这些都搞不定了,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