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子和院士PNAS新文章解析CCHFV病毒核蛋白

【字体: 时间:2012年03月22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3月14日,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报道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晶体结构及功能新发现,为开发出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指明了方向。

  

生物通报道  3月14日,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杂志上发表了题为“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reveals endonuclease activity in bunyaviruses”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核蛋白的晶体结构及功能新发现,为开发出治疗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的新型抗病毒药物指明了方向。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是我国著名的分子生物物理与结构生物学家饶子和院士,其研究组主要研究方向是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在艾滋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和SARS病毒蛋白结构和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过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成果公布在Nature,Cell等顶级杂志上。

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CCHF)是一种存在于中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俄罗斯北部、中东、南部欧亚大陆及非洲撒哈拉地区的烈性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地方性,其平均病死率在10%-50%。该病的病原是经蜱传播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该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内罗病毒属,是一种单股负链RNA病毒。目前,还没有有效的针对CCHF的预防和治疗手段。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CCHFV核蛋白(NP)的晶体结构(分辨率2.3-Å),并进行了分析。结果研究人员意外发现这一病毒的核蛋白与其他的过去报道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的核蛋白存在显著的差异,该蛋白整体结构呈球拍形,包含独特的“头部”和“茎部”区域。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CCHFV NP显示了独特的金属依赖的DNA特异性和酸内切酶活性。预测活性位点的单个残基突变可导致这种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下降。

新研究结果揭示了该负链RNA病毒核蛋白的折叠机制和功能,扩展了我们对于布尼亚病毒NPs结构的理解,为开发出治疗CCHFV感染的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潜力的新靶标。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nucleoprotein reveals endonuclease activity in bunyaviruses

Crimean–Congo hemorrhagic fever virus (CCHFV), a virus with high mortality in humans,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Nairovirus in the family Bunyaviridae, and is a causative agent of severe hemorrhagic fever (HF). It is classified as a biosafety level 4 pathogen and a potential bioterrorism agent due to its aerosol infectivity and its ability to cause HF outbreaks with high case fatality (∼30%).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function of nucleoproteins (NPs) in the Bunyaviridae, especially in CCHFV. Here we report a 2.3-Å resolution crystal structure of the CCHFV nucleoprotein. The protein has a racket-shaped overall structure with distinct “head” and “stalk” domains and differs significantly with NPs reported so far from other negative-sense single-stranded RNA viruses. Furthermore, CCHFV NP shows a distinct metal-dependent DNA-specific endonuclease activity. Single residue mutations in the predicted active sit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the observed endonuclease activity. Our results present a new folding mechanism and function for a negative-strand RNA virus nucleoprotein, extend our structural insight into bunyavirus NPs, and provid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antiviral drug development to treat CCHFV infection.

作者简介:

饶子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任南开大学校长,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常委,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理事长,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 )理事会执行理事。

主要从事与重要病毒和肿瘤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功能以及创新药物的研究,在艾滋病毒、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和SARS病毒蛋白结构和抗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90余篇。其中仅2006-2007年期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得发明专利2项。2006年饶子和院士因在线粒体膜蛋白复合物Ⅱ的三维精细结构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荣获“陈嘉庚生命科学奖”;又因在SARS基础研究中的卓越贡献而获得第三世界科学院最高奖——“的里雅斯特科学奖”。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