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发生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字体: 时间:2012年04月10日 来源:健康报

编辑推荐: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领衔的团队,部分揭示了心房颤动的电学起源和分子起源。他们所开展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项目近日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东方医院陈义汉教授领衔的团队,部分揭示了心房颤动的电学起源和分子起源。他们所开展的《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研究》项目近日获得2011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介绍,心房颤动是心房快速地无序激动和无效收缩,属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中国约有1000万名心房颤动患者,人群中1/5的中风由此引起,而老年人口中1/3的中风由此引起。然而房颤究竟如何发生,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被称为心脏病领域“尚未征服的冰山”之一。对房颤发生机制的研究已经开展了100多年,曾经诞生多种学说,然而没有一种学说可以系统地解释房颤的发生机制。

上世纪末,陈义汉与全球其他研究者同时起步,开始从分子遗传角度探索房颤发生机理。课题组跑遍了近半个中国的村镇乡野,终于在1998年年底,找到了一个重要的房颤疾病家系资源,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进行研究。此后3年,课题组共采集和分析了9个房颤家系的病例,发现心脏背景钾通道电流KCNQ1-KCNE2增大,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相关论文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又经过多年探索,陈义汉团队先后找到了5个房颤致病基因和1个房颤致病基因座,为掌握房颤发病机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相关成果写进了20余本国外教科书或专著,并被引入国际诊疗指南。

据了解,探索房颤的发病机制,使通过基因修饰进行基因治疗成为可能;找到基因编码的蛋白,可在粒子层面搞清其电流状态,通过纠正电流来进行治疗。该课题组过去的工作和目前的贡献奠定了中国在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房颤|研究|进展|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