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大学最新封面文章解析疾病机理

【字体: 时间:2012年04月1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图论分析策略探讨脑白质结构连接网络,首次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RGD)存在相似的神经环路损害模式。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封面上。

  

生物通报道:来自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北京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Topologically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的文章,采用弥散张量磁共振成像技术图论分析策略探讨脑白质结构连接网络,首次发现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和恢复期老年抑郁症(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RGD)存在相似的神经环路损害模式。相关成果公布在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封面上。

这项研究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精神医学科张志珺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贺永研究员研究组完成,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全球老龄化日趋显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其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已成为当今困扰人类心身健康的重大精神疾患,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近年来,aMCI和RGD患者被认为是AD的高危人群,因此阐明这两种脑疾病可能的“共病”机制已成为目前国际AD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是目前唯一能够无创检测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的成像方式,在AD及其高危人群的脑白质环路研究上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对35名RGD、38名aMCI患者和30名正常对照进行了大脑弥散张量成像扫描,然而采用确定性纤维跟踪技术重建了三组人群的大脑白质纤维连接网络,并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技术考察了脑网络的全局和局部拓扑属性。

结果表明,两个病人组的脑白质网络同正常人一样都表现出高效的“小世界”连接属性,但是他们的全脑网络连接强度和全局效率较正常对照显著降低,两种疾病患者之间无显著差异。在脑区的局部节点上,两组病人的节点效率在额叶脑区都降低,并且aMCI组比RGD组在后扣带皮层的效率更为降低。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aMCI和RGD患者的脑神经环路的变化模式具有较多的共同点和较少的差异,这为理解A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研究整合了精神卫生和神经影像的优秀研究团队和技术,研究结果首次证实了aMCI和RGD在发病机制上存在内在关联,这为进一步探讨两种疾病神经调节环路的“共病”基础以及AD风险人群的治疗时间窗提供了初步证据。

东南大学张志珺教授2000年毕业于英国Sheffeild大学,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基础与临床研究;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神经认知。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Topologically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Structural Connectivity Patterns between Patients with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Feng Bai1,2,*, Ni Shu3,*, Yonggui Yuan1, Yongmei Shi1, Hui Yu2, Di Wu2, Jinhui Wang3, Mingrui Xia3, Yong He3, and Zhijun Zhang1

Abstract
Alzheimer's disease (AD)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a disconnection syndrome. Both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RGD)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MCI) a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 risk for developing AD.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topological patterns of white matter (WM) structural networks between RGD and aMCI. In this study,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and deterministic tractography were used to map the human WM networks of 35 RGD patients, 38 aMCI patients, and 30 healthy subjects. Furthermore, graph theoretical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alterations in the global and regional properties of the WM network in these patients. First, both the RGD and aMCI patients showed abnormal global topology in their WM networks (i.e., reduced network strength, reduced global efficiency, and increased absolute path length)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and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se global network properties between the patient groups. Second, similar deficits of the regional and conn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M networks were primarily found in the frontal brain regions of RGD and aMCI patien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while a different nodal efficiency of the 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d several prefrontal brain regions were also observed between the patient groups. Together, our study provides direct evidence for the association of a great majority of convergent and a minority of divergent connectivity of WM structural networks between RGD and aMCI patients, which may lead to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defining a population at risk of AD.

作者简介:

张志珺 科主任、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方向
1.脑血管病及其并发症基础与临床研究
2.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基础与临床研究
3.神经认知

张志珺教授2000年毕业于英国Sheffeild大学,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333”工程人员、南京市“213”工程人员、南京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东南大学特聘教授。

张志珺教授担任国际神经精神药理学会(CINP)中国分会(ChCNP)全国委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精神病学基础与临床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精神病学组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神经病学组第七届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学学组全国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卒中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血压管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伦理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医师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医学会第七届神经病学分会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第六届精神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医学会第二届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医学会神经精神专科分会第十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担纲多个医学期刊的编委和审稿人,发表多本专著。

一、奖项
1.2009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研究,排名第一
2.2008年度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成果名称:神经系统疾病重症监护病房在神经科的建立和运作,排名第一
3.2007年度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名称:抗精神病药物导致代谢综合征的药物遗传学研究,排名第一
4.2005年度中华医学科技三等奖,成果名称: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应和不良反应的药理遗传学研究,排名第一
5.2005年度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成果名称: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的遗传学研究,排名第一

二、课题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
项目名称: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机理研究-课题8临床药物疗效个体差异
项目编号:2007CB512300;课题编号:2007CB512308
经费来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项目(3100万,其中的336万)
起止年月:2007年7月-2011年6月

项目名称:抗抑郁药物治疗效应基因组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课题编号:2008AA02Z413
经费来源: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97万)
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名称:利用多模态磁共振在体探寻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神经影像特征- - 三年随访研究
编号:30971016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28万)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2年12月

项目名称:临床精神病学和生物精神病学
编号:30825014
经费来源: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0万)
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12年12月

项目名称:TREK-1亚型双孔钾离子通道与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再生关系研究
编号:30770779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38万)
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项目名称: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再生和5-HT1A受体关系的研究
编号:30570656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30万)
起止年月:2006年1月-2008年12月

项目名称:利用结构和功能核磁共振在体研究幻听发生的神经基础
编号:30370519
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面上项目(19万)
起止年月:2004年1月-2006年12月

省部级科技项目
项目名称: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神经细胞再生障碍分子机制研究
编号:BK2006708
经费来源:江苏省科技厅 (30万)
起止年月:2006年6月-2009年6月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