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科院徐星2012连发Nature,Cell子刊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2年04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进入2012年,其研究组除了在Nature杂志上又传了好消息,还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出版社旗下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外寄生昆虫相关成果。
生物通报道: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的徐星研究员近年来成果斐然,单论在Nature这一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生物进化方面的成果,他就发表过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进入2012年,其研究组除了在Nature杂志上又传了好消息,还与首都师范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合作,在Cell出版社旗下Current Biology杂志上发表了外寄生昆虫相关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发现了来自我国东北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地层中的两块类似跳蚤的昆虫化石,通过一系列详尽的形态、分类、演化、生态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科:似蚤科(Pseudopulicidae),两个新种侏罗似蚤(Pseudopulex jurassicus)和巨大似蚤(P.magnus)。并推测这些昆虫可能寄生在同一地层的有羽恐龙、翼龙或者中型哺乳动物身上。这为我们了解古老的外寄生昆虫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材料。
外寄生类昆虫包括跳蚤、虱子等一系列令人发指的类群,特别是跳蚤,作为携带病毒的载体,因为曾经几次导致人类大量死亡而臭名昭著。然而中生代体外寄生昆虫化石极为稀少,分类地位也比较模糊,研究工作长期以来处于停顿状态。
之前黄迪颖等人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重要成果,他们研究了3类尚未命名的巨型跳蚤类群,认为这些巨蚤的寄主有可能是带羽毛的爬行动物,为早期外寄生昆虫的形态学及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之后国内两个不同的科研团队也各自发表两篇有关原始‘跳蚤’的论文,反映了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人们的关注程度。
这项研究的化石由首都师范大学生科院客座教授史宗冈先生捐赠,研究组成员描述并命名的这两块标本保存非常完整,从整体上看与现生的跳蚤非常相似,但体型却是现生跳蚤的10倍左右,喙特别的发达,长度达到了5.15mm(现生的跳蚤很少能达到1mm),在电镜下能看到成排的锯齿结构);它们的触角较短,复眼略微退化;足细长,其末端前跗节上可以看到很锋利的爪,胫节上有一排整齐粗壮的刺;全身布满了向后伸长的毛。
这些结构为其寄生生活奠定了基础,与现生跳蚤比较,这些巨型的外寄生昆虫看上去极为凶残。基于这些特征,研究人员建立了一个新科——似蚤科(Pseudopulicidae),描述了两个新种侏罗似蚤(P .jurassicus)和巨大似蚤(P. magnus),它们与现生跳蚤的关系非常紧密,可能是蚤目的祖先类群。
研究人员还结合同一地层中已经报道的带羽毛或带毛脊椎动物,提出对比当时那些像老鼠一样娇小脆弱的哺乳动物,这些昆虫更可能寄生在有羽恐龙和有羽翼龙身上。而在后期的演化过程中,白垩纪后期哺乳动物的大量出现,才逐渐转移到哺乳动物身上,从而也引起了自身的一系列结构变化,比如,体型变小、长喙变短、头部更加特化等等。
除此之外,近期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文章则介绍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这种被命名为华丽羽王龙的食肉恐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
华丽羽王龙生存在大约距今1.25亿年的白垩纪早期,这批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的化石标本至少包括3个完整的个体。研究人员认为,成年的华丽羽王龙体长在9米左右,重约1.4吨。虽然其体型比霸王龙小很多,但比已知最大的带羽毛恐龙意外北票龙还要大40倍。
华丽羽王龙身上的羽毛只是非常简单的丝状物,代表了一种非常原始的羽毛类型;这种结构类似于小鸡身上的绒毛,而与鸟类的体羽有所区别。其庞大体型和原始的丝状羽毛表明其不具飞行能力,这些原始羽毛的一个重要功能可能是用来保温。
华丽羽王龙之所以发育羽毛,很可能与白垩纪早期的气候有关。研究人员通过对恐龙牙齿当中氧同位素的分析推测,华丽羽王龙生活的早白垩世气温明显低于白垩纪其他时期,当时的辽西地区气候可能与现在相似。在寒冷的冬季,羽毛能够帮助华丽羽王龙减少热量的散失。这种现象类似我们熟悉的猛犸象和披毛犀,为了适应寒冷气候,身体表面发育厚厚的毛来保暖,但热带的大象则褪去了软毛。
(生物通:万纹)
原文摘要:
Mid-Mesozoic Flea-like Ectoparasites of Feathered or Haired Vertebrates
Parasite-host associations among insects and mammals or birds are well attended by neontological studies [1]. An Eocene bird louse compression fossil [2, 3] and several flea specimens from Eocene and Oligocene ambers [4-8], reported to date, are exceptionally similar to living louse and flea taxa. But the origin, morphology, and early evolution of parasites an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hosts are poorly known [9, 10] due to sparse records of putative ectoparasites with uncertain classification in the Mesozoic, most lacking mouthpart information and other critical details of the head morphology [11-15]. Here we present two primitive flea-like species assigned to the Pseudopulicidae Gao, Shih et Ren familia nova (fam. nov.), Pseudopulex jurassicus Gao, Shih et Ren genus novum et species nova (gen. et sp. nov)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16] and P. magnus Gao, Shih et Ren sp. nov.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in China [17]. They exhibit many features of ectoparasitic insects. Large body size and long serrated stylets for piercing tough and thick skin or hides of hosts suggest that these primitive ectoparasites might have lived on and sucked the blood of relatively large hosts, such as contemporaneous feathered dinosaurs and/or pterosaurs or medium-sized mammals (found in the Early Cretaceous, but not the Middle Jurassic).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