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完成房颤冷冻消融手术

【字体: 时间:2012年09月19日 来源:新华网

编辑推荐:

  9月12日,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治疗新技术率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得到成功应用。两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冷冻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

  

9月12日,一种名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治疗”的房颤治疗新技术率先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得到成功应用。两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冷冻消融术,手术过程顺利。

冷冻消融是研究人员继射频消融之后发明的心律失常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通过液态制冷剂的吸热蒸发,带走组织热量,使目标消融部位温度降低,异常电生理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从而减除心律失常的风险。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医院内科管委会主任、心律失常中心主任张澍表示,两例房颤冷冻消融手术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房颤治疗新纪元。张澍说,国外大量临床数据显示,和传统射频消融相比,冷冻消融更易于医生操作,缩短了手术时间,治疗有效性高,并减少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降低患者疼痛度。

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教授马坚介绍了此次接受手术的患者杜某和张某的情况。两位患者年龄分别为58岁和49岁,患有阵发性房颤数年,接受多种抗心律失常药治疗但无效。术前CT检查标明左心房扩大。术中,患者处于深度睡眠状态,医生采用28毫米冷冻消融球囊导管,分别对每例患者的四根肺静脉进行1至3次长达5分钟的消融,消融最低温度在零下40℃至零下56℃之间。两例手术历时分别是120分钟和90分钟。术中未发生膈肌麻痹等并发症。

德国专家欧阳非凡教授表示,冷冻球囊导管消融已在欧美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个中心应用,积累了超过3万个患者的临床使用经验,在中国一定会有较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据悉,房颤是一类危害较大的心律失常,我国现有600万至800万房颤患者,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传统的非药物治疗房颤手段主要是导管射频消融。

张澍指出,我国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创新的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技术,让广大中国房颤患者早日受益于这一新疗法,同时也要开展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实践。未来的临床研究包括长期安全性、疗效、风险效益比的评价等。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