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中国科技大学最新Hepatology文章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01月09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引发肝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生物通报道 近日来自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解热镇痛药物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引发肝损伤的细胞分子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肝脏疾病杂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响因子11.665)上。
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Zhigang Tian)教授和孙汭( Rui Sun)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这一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可通过药房购买得到的,很常用非处方止痛药,主要作用为解热镇痛,因其止痛效果好,又没有成瘾性,所以作为一种比较安全的止痛药,广泛的用于退热药、止痛药、感冒药。但研究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并非绝对安全,严重的对乙酰氨基酚肝中毒经常会导致急性肝衰竭,对乙酰氨基酚是典型的剂量依赖型肝毒性药物,过量使用会导致肝损害,原因为: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的代谢物有肝毒性,在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保护因子充足的情况下可解毒,但若过量使用,保护因子耗竭,即可导致肝损害。在美国四成急性肝衰竭是由其引起,在中国对乙酰氨基酚滥用情况不如欧美国家突出,但很多种药物中也都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仍需引起重视。当前,研究人员对于对乙酰氨基酚引起肝损伤的分子机制并不是十分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巨噬细胞与γδ 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炎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和γδ T细胞之间的HMGB-TLR4-IL-23-IL17A轴促成了中性白细胞浸润和肝损伤。在受到对乙酰氨基酚攻击后,研究人员发现γδ T细胞生成IL-17A和肝脏巨噬细胞生成IL-23显著增高。利用一种对抗IL-17A的中和抗体可以抑制招募中性白细胞,减少肝损伤。在肝脏中只有IL-17A+CD3+γδ T细胞受体(TCR)+细胞显著增多,耗尽γδ T细胞则可以显著减少IL-17A生成,减弱肝损伤,降低肝脏中的中性白细胞数量。此外,研究人员证实利用中和IL-23的 p19抗体也可显著降低IL-17A水平及中性白细胞浸润。
在体外实验中,研究人员证实用IL-23刺激,可导致γδ T细胞比例增高,肝淋巴细胞或纯化γδ T细胞的上清液IL-17A的水平也显著增高。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巨噬细胞抑制可导致IL-23和IL-17A减少。在Toll样受体TLR4−/−小鼠中,对乙酰氨基酚无法诱导生成IL-23和IL-17A。在受到对乙酰氨基酚攻击时,研究人员发现坏死肝细胞释放了一种损伤相关分子HMGB1,而HMGB1抑制剂甘草皂苷(glycyrrhizin)可显著减少IL-23和IL-17A生成,抑制招募中性白细胞。在TLR4+/+巨噬细胞中HMGB1能够刺激IL-23生成,而在TLR4−/−巨噬细胞中则无此效应。
这些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中的HMGB1-TLR4-IL-23信号促使生成了分泌IL-17的γδ T细胞,由此介导了中性白细胞浸润和损伤诱导的肝炎。
(生物通:何嫱)
生物通推荐原文摘要:
High-mobility group box 1 (HMGB1)-toll-like receptor (TLR)4-interleukin (IL)-23-IL-17A axis in drug-induced damage-associated lethal hepatitis: Interaction of γδ T cells with macrophages
Acetaminophen overdose causes acute liver inflammation with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however, the mechanism of damage-associated inflammation has not been elucidated. In this study we found that the HMGB1-TLR4-IL-23-IL-17A axis played a crucial role in acetaminophen-induced infiltr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liver injury……
作者简介:
田志刚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免疫学研究所所长。1982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获医学学士学位,1985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获免疫学硕士学位,1989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获免疫学博士学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专家(1996)、中国科学院“****”获得者(2001)、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01)、国家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基金委“天然免疫”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2007)、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首位完成人(2008)。曾任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基础医学研究所所长、山东肿瘤生物治疗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开始多次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进行合作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国家名词(免疫学)评审委员会专家,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与生物治疗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英文会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执行主编,《中国免疫学杂志》副主编,《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副主编。2000年以来通讯作者在PNAS (2篇)、Hepatology(6篇)、J Heptol (3篇)、J Immunol (6篇)等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中文论文200余篇。国际会议或机构作学术报告或主持20余次。毕业博士硕士生共53名。
主要研究兴趣: 1. NK细胞生物学研究;2.肝脏免疫学研究;3.NK细胞为基础的新型生物治疗技术及产品研制。
主要在研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课题、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组组长)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传染病防治”项目等。
孙 汭
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毕业于山西医科大学(77级,本科),2000年获白求恩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在职)。曾就职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任“山东省肿瘤免疫与医学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1998年聘为研究员。1995.8--1996.8和 2001.3--2006.3先后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NCI)和酒精性疾病研究所(NIAAA)进行天然免疫学的合作研究。为主承担和完成了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第一/通讯作者论文20余篇,分别发表于Ganstroenterology、Hepatology、J Immunology等杂志。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1994年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99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杰出研究员奖。现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专家评审组专家,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免疫学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兴趣:1. 肝脏的天然免疫耐受机理及其肝脏的免疫病理学研究;2. 肝脏NK细胞对肝脏再生与损伤的负调机理;3. 天然免疫受体“泛特异识别的分子机制研究。
主要在研课题: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点项目,科技部973”项目(课题组组长)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