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发表肿瘤学顶级期刊文章 解析白血病

【字体: 时间:2013年10月23日 来源:北京大学

编辑推荐:

  2013年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18.038),国际血液学顶级期刊《Blood》(影响因子9.06)、 《Leukemia》(影响因子10.164) 连续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完成的三篇学术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恶性血液病诊疗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2013年国际肿瘤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影响因子18.038),国际血液学顶级期刊《Blood》(影响因子9.06)、 《Leukemia》(影响因子10.164) 连续发表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黄晓军课题组完成的三篇学术论文,报道了该课题组在恶性血液病诊疗方面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是一种起病凶险的恶性血液病,单纯依赖化疗患者复发率高,总体生存较差。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组织全国七家血液病中心开展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和静脉砷剂(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组患者3年总体存活率分别达到99.1%和96.6%,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口服砷剂和静脉砷剂具有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这项研究成果有希望促成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从住院治疗到门诊治疗的重大革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疗费用。

伴有t(8;21)的急性髓性白血病是一种常见恶性血液病, 国际权威指南(NCCN等)认为该类型疾病属于预后良好类型,首选大剂量化疗而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黄晓军课题组发现如果仅依赖大剂量化疗其复发率达45%-50%,因此需要早期识别高危复发患者并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课题组利用实时定量PCR动态监测微小残留病,据此建立了新的分层治疗体系:对于低危病人选择大剂量化疗,而对于高危病人选择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使其复发率从45%-50%下降到15%,而5年生存率由50%-65%提高到82.7%,达到了目前国际最好的疗效。 AMLSG(国际急性髓性白血病协作组)主席、Annals of Hematology主编Arnold Ganser教授等国际一线专家对该研究成果寄予厚望,表示将根据此项研究结果积极推进相应国际指南的修订(参看链接2)。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其治疗选择一直是恶性血液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黄晓军课题组2012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加速期高危慢粒患者较伊马替尼治疗具有显著的生存优势,并发表于《Blood》。 而国际上慢粒慢性期的治疗选择一直缺乏循证医学证据级别较高的临床研究。黄晓军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通过前瞻临床试验证实新诊断慢粒慢性期患者伊马替尼治疗较HLA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具有生存优势,此项成果进一步丰富了慢粒诊疗体系,推动了慢粒治疗最优策略选择(参看链接3)。

黄晓军课题组继2012年在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成果后(参考报道:http://pkunews.pku.edu.cn/xxfz/2012-07/25/content_248472.htm),在本年度急性白血病化疗研究领域也开始引领国际先进水平。这些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973”基金,教育部****奖励计划,“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阶梯计划,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检索:

Oral Tetra-Arsenic Tetra-Sulfide Formula Versus Intravenous Arsenic Trioxide As First-Line Treatment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Clin Oncol. 2013 Oct 14. [Epub ahead of print]

作者简介:

黄晓军,男,主任医师,教授,血液病研究所所长。1964年生,汉族,江西省南丰县人。现任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自1989年开始从事血液病临床及实验研究,在常见血液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和复发等各种移植合并症的诊断和处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疗经验,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在真菌感染、移植免疫等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是第一个真菌感染治疗指南的执笔者及制定者之一。

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基金、“985”基金、北京大学211基金、卫生部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和“新世纪人才”等10余项基金。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综述25篇,专著20部,其中近5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其中近一年在血液学领域顶级期刊《Blood》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著3篇。2005年被评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006年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2007年担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创新团队带头人;2007年度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获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2008年获“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二等奖;2008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8年获中国医师奖;2009年经卫生部推荐项目“成体干细胞生物学特性与规模化制备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现兼任第八届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编;《中国真菌学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副主编;Leukemia中文版编委;《中华医学杂志》等杂志的编委。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第七届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