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准精子”在猴类体外培育成功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10月10日 来源:健康报
编辑推荐:
从一只食蟹猴的睾丸中取出精原干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在体外诱导转型为精子的“前身”——精母细胞。通过这一技术建立的精原干细胞长期培养方法,为体外研究精子的发生、转基因食蟹猴医学模型的建立等搭建一个公共研究平台。海南省人民医院近日向外界宣布这一研究成果。
从一只食蟹猴的睾丸中取出精原干细胞,经过长期培养,在体外诱导转型为精子的“前身”——精母细胞。通过这一技术建立的精原干细胞长期培养方法,为体外研究精子的发生、转基因食蟹猴医学模型的建立等搭建一个公共研究平台。海南省人民医院近日向外界宣布这一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是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由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与内蒙古大学哺乳生殖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合作完成。项目从2010年8月开始至今已3年,食蟹猴精原干细胞继代培养已达22代。经过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法分析,精原干细胞标记基因表达仍保持不变。体外诱导分化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培养的食蟹猴精原干细胞具有生理功能。
海南省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符生苗研究员介绍,精原干细胞是能将遗传信息传给后代的成体干细胞。在睾丸内,精原干细胞启动精子发生过程,最终产生精子用于繁殖后代。在体外培养中,精原干细胞能退分化为多能干细胞。利用上述精原干细胞的特性,可以开展两类精原干细胞操作:一是通过精原干细胞移植操作产生供体的后代,可用于遗传育种和转基因动物的制作;二是通过退分化产生生殖多能干细胞用于再生医学临床研究,用于组织器官损伤的修复治疗。
项目负责人之一、内蒙古大学吴和积教授介绍,研究表明,长期培养的精原干细胞可通过睾丸移植使不育公鼠的育性恢复。2008年,内蒙古大学成功通过精原干细胞长期培养使不育公羊恢复了生育能力。猴类是人类近亲,食蟹猴是医学研究的动物模型之一,此项研究将食蟹猴精原干细胞从分离与纯化阶段扩展到传代培养、冷冻储存阶段,建立了免疫荧光双标染色鉴定食蟹猴精原干细胞的方法。该项技术对生殖医学和再生医学的临床研究应用具有重要价值。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