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蒋华良研究员解读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13年12月12日 来源:上海药物研究所
编辑推荐:
为深入解读2013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成就对当前自然学科发展的贡献,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上海市科协于12月5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二楼卢浮宫举办了三场报告会,由相关领域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分别解读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奖”和“化学奖”。
为深入解读2013年“科学类诺贝尔奖”的成就对当前自然学科发展的贡献,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关注,鼓励更多科研人员发挥探索和创新精神,上海市科协于12月5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二楼卢浮宫举办了三场报告会,由相关领域的科研一线科学家分别解读20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生理学奖”和“化学奖”。
12月10日下午2:00,适逢今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前夕的特殊时刻,上海科学会堂迎来了第三场报告会。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蒋华良研究员为听众们详细解读诺贝尔“化学奖”及其背后的故事。来自上海市科教系统的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三百多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药物所有近40位研究生聆听了蒋华良研究员的报告。
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马丁·卡普拉斯、迈克尔·莱维特和亚利耶·瓦谢尔,以表彰他们“发展的多尺度模型研究复杂化学体系”对化学、生命科学和药学研发等领域发展的贡献。蒋华良研究员的报告围绕“三位获奖者其人其事”、“获奖成果介绍”、“为什么获奖——偶然中的必然”以及“未来的发展——计算机模拟新时代”四方面展开。蒋华良研究员不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画面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三位诺贝尔获得者的师徒家谱、科研经历、生活趣闻、研究成果及其应用,而且从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方面对诺贝奖进行了全面诠释,精彩的报告多次赢得了在场听众的会心笑声与阵阵掌声。
主题报告结束后,蒋华良研究员和上海有机所所长丁奎岭研究员、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唐赟教授以及文汇报科技部原主任江世亮一起组成嘉宾团,与台下的听众进行互动,回答了大家集中关注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诺贝尔奖获得者之间名师和高徒的现象?如何看待科研工作中的竞争与合作?如何找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热点领域?科学类诺贝尔奖究竟离中国人有多远?犹太人和中国人的教育理念差异等等。蒋华良研究员等学者对这些问题作了细致和专业的解答,赢得了听众们极大的共鸣。
最后,各位科研一线的专家们还勉励在座的研究生们,希望他们以孜孜不倦、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做出更多原创性的成果;希望不久的将来,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就在当代研究生群体中产生。会后,学者们和药物所研究生代表合影留念。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