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科院候选院士之北京大学

【字体: 时间:2013年05月21日 来源:生物通

编辑推荐:

  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

  

生物通报道:201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已经公布,此次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增选候选人88人,分布在不同的地区院校,其中中科院系统最多(20人),其次是北京大学(5人),清华大学(4人),上海交通大学(4人),中国医学科学院(4人),首都医科大学(4人)。以下是这些科学家及其院校的介绍,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他们及他们所在的科研机构(内容来自所在高校介绍)。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南迁长沙,共同组成长沙临时大学。不久,临时大学又迁到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北京大学于1946年10月在北平复学。2000年4月3日,北京大学与原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

陆林 46 精神病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1999年在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此后在复旦大学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博士后训练和研究工作。2004年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所长。是药物依赖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毒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神经科学会精神神经专业委员会常委和中国药理学会神经药理专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药物依赖后发生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和临床治疗学研究以及药物依赖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有在潜伏心理渴求的机制研究中发现了杏仁核中央区的ERK信号通路起到了关键作用。通过观察在潜伏心理渴求形成过程中谷氨酸递质系统长时程改变,及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证明了药物诱导的神经可塑性改变是戒断后复吸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昌增益 48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萍乡荷尧镇人。1965年出生,16岁考入华东师范大学,20岁通过CUSBEA项目公派赴美留学,27岁毕业于美国贝勒医学院生物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之后三年为美国休斯顿医学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30岁回国后在清华大学任教,32岁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奖。曾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院长为吴阶平院士)、“蛋白质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1998-2003)。现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9月开始)。现任国际蛋白质协会刊物Protein Science(蛋白质科学)刊物编委。这是该刊物创刊以来在中国聘任的第一位编委,也是目前编委会中惟一来自亚洲的科学家。《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常务编委、《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评审专家.

周专 56 生物物理学 北京大学

Ph.D. 博士生导师
细胞生物物理研究室主任
分子医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获同济大学电子仪器与测量技术(5年制)专业学士学位;1990年获华中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学位;1990-1993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Erwin Neher(1991年诺贝尔奖得主)实验室博士后;1993-199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和医学系讲师;1995-1997美国芝加哥Loyola大学生理系研究助理教授;1993-2000华中科技大学生物物理与化学研究所所长、教授;1997-1999中国科技大学神经与生物物理系常务副主任、教授;1999-2004上海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实验室主任。2005起任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高级研究员。
 

程和平 50 细胞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 北京大学

Ph.D.博士生导师
长江特聘教授、“****”国家特聘专家
钙信号与线粒体生物医学实验室主任

1980-1987年就学于北京大学力学系,获学士和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同时辅修生物学系生理学专业,获第二学士学位;1987-1989 任教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1990-1995 年留学美国马里兰大学(Baltimore)医学院生理系,获博士学位。曾任美国NIH老年研究所心血管科学实验室钙信号研究室主任,资深研究员(Senior Investigator, tenured)。1998年在北京大学组建细胞钙信号研究室,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荣获2008年度“****成就奖”(生命科学奖)。2005年与同仁共同创建“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2012年入选“****”国家特聘专家(溯及既往)。2007-2012年担任首席科学家主持科技部973项目“心脏的重大基础和疾病机理研究”; 2013年续担任973项目“线粒体功能障碍致早期心衰机制及干预策略研究”首席科学家。
早年主要从事细胞钙信号转导的研究,近年致力于线粒体生物医学研究。迄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10余篇刊于Science、Nature和Cell。于1993年发现细胞内钙释放的最小单位,并命名为“钙火花”(Calcium Sparks)。2004年该论文被誉为100年来最杰出的10篇心肌论文之一。于2008年发现线粒体“超氧炫”(Superoxide Flash)。超氧炫是细胞内单个线粒体基质中超氧信号的瞬时爆发现象,此发现为研究生理和病理情况下ROS信号及其调控开拓了新视野。 目前担任Cardiovas Res 副主编、J Mol Cell Cardiol和Am J Physiol杂志编委。


黎晓新(女) 63 眼科学 北京大学

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眼底病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研究》、《眼科》、《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等杂志编委, 1986年在联邦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获博士学位后归国。1991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

黎晓新教授一直坚持眼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疑难疾病的研究和治疗。她治疗的许多病人都是重症患者或治疗失败的病例。黎晓新教授主攻的科研和医疗方向为玻璃体视网膜病,特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等。她一直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了这些疾病的治愈率。她一直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展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

(生物通:万纹)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