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最新Nature文章

【字体: 时间:2014年11月13日 来源:北京大学

编辑推荐: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统治者。在2.52亿年前发生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导致的古生代生态系统崩溃之后,爬行动物迅速辐射演化,向入海、上天、占领整个陆地三大方向发展。

  

   2014年11月5日,Nature(《自然》)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国际合作研究团队以“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a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中国下三叠统一短吻原始鱼龙》)为题的学术论文。这是自2005年12月National Geographic(《美国国家地理》)在“Sea Monsters”专辑中报道该团队的发现、2010年11月26日Science(《科学》)以“Excavation Yields Tantalizing Hints of Earliest Marine Reptiles”为题对该团队在安徽巢湖的科学发掘进行焦点新闻报道之后,该国际合作研究团队取得的系列研究成果中的又一个重要成果。

   该团队依托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在北京大学985工程项目支持下,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大研究项目及面上项目、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等的资助下,自2008年起,与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共同组织了对安徽巢湖下三叠统地层中的海生脊椎动物化石进行大规模科学发掘和研究,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影响。

   爬行动物是中生代(距今2.52亿年前至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统治者。在2.52亿年前发生的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事件导致的古生代生态系统崩溃之后,爬行动物迅速辐射演化,向入海、上天、占领整个陆地三大方向发展。进入海洋是爬行动物演化的重大演化事件,海生爬行动物在早三叠世起源,当恐龙于侏罗纪‐白垩纪在陆地上称王称霸时,鱼龙等海生爬行动物成为占地球表面积约70%的海洋中的霸主。但爬行动物为什么下海、在什么时候下海、在什么地方最早下海、当时的气候环境如何、它们如何适应海洋生活等,一直是国际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鱼龙是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重要类群,它在早三叠世海洋中突然出现,没有任何过渡类型,曾使达尔文深深地陷入了困惑,并预言这将使创始论者用来抨击他的进化理论。

   1814年第一次科学报道了在英国发现的中生代鱼龙,200年之后的今天,在中国的安徽巢湖,发现了具有中间过渡特征的、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填补了陆地祖先与完全适应海洋生活的鱼龙之间的演化环节。鱼龙类很可能最早起源于中国,由此出发,游向大洋,游向欧洲和北美,并最终称霸整个中生代的海洋。

   柔腕短吻龙这种最原始的鱼龙性动物个体很小,体长仅约40cm,是目前发现成年个体最小的鱼龙。它生活在距今约2.48亿年前的三叠纪初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鱼龙化石,通过分支谱系分析发现它在鱼龙演化谱系中处于最基部的位置。它的身体骨骼结构较沉重,有利于它到海底取食;但它的吻部收缩、很短且没有发现有牙齿,很可能是唯一一种采取吸食方式取食的鱼龙。它的躯干较短,但前肢相对比较大,而且腕部能像海豹一样弯曲并支撑身体,很可能能使它在陆地上运动。因此,这种动物很可能既能在海洋里生活,又能回到岸上。

Nature发表的在安徽巢湖马家山发现的早三叠世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及其复原图

在安徽巢湖马家山发现的早三叠世最原始的鱼龙形动物——柔腕短吻龙在鱼龙演化谱系中的位置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是中国最早设立的理科专业之一,1909年创立的北京大学地质学学科中就包含古生物专业,葛利普、李四光等著名学者曾长期在此执教,为中国古生物学的建立、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元培学院“一个人的专业”毕业生薛逸凡就是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古生物学科与元培学院共同培养的。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江大勇教授国际合作研究团队是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实质性合作的国际团队,其中包括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意大利米兰大学、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The Field Museum)等的著名学者,并与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博物馆、国家地质公园等开展了广泛的合作。该团队以“二叠纪生物大绝灭后的生物复苏过程中,中生代海生爬行动物的起源、早期演化和生物多样性及其古环境、古地理、古生态”为主题,对中国安徽、江苏、湖北、贵州、云南等地以及欧洲阿尔卑斯地区、美国内华达地区等的三叠纪地层和化石点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分别在安徽巢湖、贵州盘县、贵州兴义实施了具有国际影响的三大科学发掘工作,获取了大量化石和微相古环境分析、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分析等样品,对爬行动物、鱼、菊石等各类生物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发现了最早的胎生鱼龙并论证了鱼龙类胎生生殖方式的陆地起源,发现了最早的鳍龙等。

在安徽巢湖马家山早三叠世地层中发现的正在分娩的鱼龙,推断鱼龙的胎生生殖方式是陆地起源,发表于PloS One上

在安徽巢湖马家山发现的最早的鳍龙——盘乌喙骨马家山龙,发表于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该研究团队及上述成果已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工作还在不断地深入,就如国际海生脊椎动物研究的权威专家、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麦克阿瑟讲席教授Olivier Rieppel所说:“这个进展令人振奋,我们期待更多的发现!”

原文摘要:

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with a short snout from the Lower Triassic of China

The incompleteness of the fossil record obscures the origin of many of the more derived clades of vertebrates. One such group is the Ichthyopterygia, a clade of obligatory marine reptiles that appeared in the Early Triassic epoch, without any known intermediates1. Here we describe a basal ichthyosauriform from the upper Lower Triassic (about 248 million years ago) of China, whose primitive skeleton indicates possible amphibious habits. It is smaller than ichthyopterygians and had unusually large flippers that probably allowed limited terrestrial locomotion. It also retained characteristics of terrestrial diapsid reptiles, including a short snout and body trunk2. Unlike more-derived ichthyosauriforms3, it was probably a suction feeder. The new species supports the sister-group relationships between ichthyosauriforms and Hupehsuchia4, the two forming the Ichthyosauromorpha. Basal ichthyosauromorphs are known exclusively from south China, suggesting that the clade originated in the region, which formed a warm5, 6 and humid7 tropical archipelago8 in the Early Triassic. The oldest unequivocal record of a sauropterygian is also from the same stratigraphic unit of the region9.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搜索
  • 国际
  • 国内
  • 人物
  • 产业
  • 热点
  • 科普

热搜:中生代|鱼龙|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