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PNAS公布突破性新技术:鉴定血液中的致病颗粒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2年01月13日 来源:赛特科技
编辑推荐:
在一项新技术的帮助下,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识别了血液中确定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粒子。他们发现,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红斑狼疮)的患者,在血液中形成一种以前未知的蛋白质颗粒,这种颗粒非常大,它会进入血管壁,造成损害。这种疾病有潜在的生命威胁,可能导致血栓和关节和器官的炎症。
他们采集血液样本,不久之后,研究人员就可以发现一个人是否正在发展为红斑狼疮,或者已经生病的迹象。这项革命性的技术可以成为诊断更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工具。
自身免疫性疾病——即我们自身的免疫系统损害身体的疾病——正在增长,但我们对引发这些疾病的原因知之甚少。
研究人员现在离找到答案又近了一步。在一项新技术的帮助下,奥尔胡斯大学的研究人员成功地识别了血液中确定自身免疫疾病发展的粒子。他们发现,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或红斑狼疮)的患者,在血液中形成一种以前未知的蛋白质颗粒,这种颗粒非常大,它会进入血管壁,造成损害。这种疾病有潜在的生命威胁,可能导致血栓和关节和器官的炎症。
“我们可以看到患者血液中大颗粒的比例升高。由于它们的大小,它们分布在血管的边缘,在那里它们可能会进入血管壁并产生炎症,”奥尔胡斯大学生物医学系的博士后Kristian Juul Madsen解释道。
他是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该研究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利用一项新技术,使他们能够跟踪患者血液样本中的特定蛋白质颗粒,并以纳米为单位测量它们的大小。通过这样做,粒子的范围和结构对疾病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将蛋白质颗粒与小金属颗粒连接起来,这些金属颗粒在激光照射下会发出强烈的荧光。我们可以在屏幕上跟踪这个过程,这让我们发现狼疮患者的大颗粒浓度更高,”Kristian Juul Madsen。
“这项技术可以识别出一种罕见但对狼疮患者病情发展至关重要的疾病。我们认为,为了避免疾病,你必须保持在一个临界水平以下。”
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很重要,因为治疗可以减轻症状和防止器官损害。因此,在临床环境中,研究人员能够采集血液样本,并在5分钟后就能知道病人是正在发展为红斑狼疮还是已经患病,这也是非常有趣的。
狼疮患者的研究是与奥尔胡斯大学医院风湿病学系合作建立的,在奥尔胡斯大学医院,生物医学系的助理教授Anne Margrethe Troldborg聚集了丹麦最广泛的狼疮队列之一。她对狼疮患者的研究工作给了研究人员一个良好的开端,因为已经收集了患者和对照组的血液样本——否则这项工作将需要几年时间。
这项新技术有望在5-10年内成为奥胡斯大学医院的临床诊断工具。
致病颗粒的发现使人们对该病发生的原因有了更好的了解。从长远来看,这将有助于预防狼疮的发展,并提高研究人员对遗传和其他因素的认识。Kristian Juul Madsen和Thomas Vorup-Jensen教授一起为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他们称之为NIP-Q(纳米尺度免疫活性蛋白定量)。
起初,这项专利只适用于分析狼疮患者体内的蛋白质,但研究团队希望这项技术也能用于检测其他炎症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
“在研究界,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炎症性疾病如何导致血液中DNA的释放,以及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但通过对血液成分进行尺寸分析,我们获得了全新的见解。看看我们如何利用新技术来发现颗粒大小和免疫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是非常有趣的。”Thomas Vorup-Jensen说。
他解释说,对医生来说,做出精确的诊断并监测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展通常是困难的。这使得有关药物的决定和测量其效果变得困难。
"然而,自身免疫疾病的费用继续增加,这既是由于其发病率的增加,也是由于昂贵的新药物的开发。因此,需要更好的测量方法,以便能够以一种在卫生保健和卫生经济学方面负责任的方式规范治疗,”Thomas Vorup-Jensen说。
原文检索:
“Characterization of DNA–protein complexes by 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si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by Kristian Juul-Madsen, Anne Troldborg, Thomas R. Wittenborn, Mads G. Axelsen, Huaying Zhao, Lasse H. Klausen, Stefanie Luecke, Søren R. Paludan, Kristian Stengaard-Pedersen, Mingdong Dong, Holger J. Møller, Steffen Thiel, Henrik Jensen, Peter Schuck, Duncan S. Sutherland, Søren E. Degn and Thomas Vorup-Jensen, 27 July 2021,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DOI: 10.1073/pnas.2106647118
知名企业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