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adverse perinatal outcomes in Chinese women with preeclampsia: a large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字体:
大中小
】
时间:2025年02月10日来源: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2.4
编辑推荐:
为探究子痫前期(PE)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影响,研究人员开展了对中国女性 PE 的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高龄、超重 / 肥胖等多种因素与 PE 风险相关,且 PE 增加了单胎和双胎妊娠围产期不良结局风险,为临床管理提供依据。
在神秘的孕育世界里,有一种 “隐形杀手” 正威胁着母婴健康,它就是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这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都颇为棘手的孕期特异性并发症,是导致母婴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它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敌人,常常在妊娠 20 周后 “发难”,以新发高血压、蛋白尿或终末器官损伤等症状出现。据估算,全球 PE 的发病率在 3%-5%,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也达到了 4.02%-5.22%。
PE 的危害可不止于此,它不仅会引发剖宫产、早产、产后出血等一系列不良母体结局,还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死胎等严重的胎儿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对产妇产后的心血管健康产生长期影响。尽管国际上对 PE 的病因研究热度不减,发现了遗传因素、胎盘发育异常等可能因素,但它的病因仍未完全明晰。而且以往研究多为小样本,对中国人群的关注较少,针对中国人群的全面研究十分有限。
为了揭开 PE 在中国人群中的 “真面目”,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大型回顾性队列研究。他们收集了 2018 年 1 月 1 日至 2019 年 12 月 31 日期间的数据,将 38496 名无 PE 的女性和 1130 名 PE 女性纳入研究,通过详细的分析,为我们带来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回顾性队列研究法,从医院的计算机化病历系统中提取参与者的各项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孕期情况、实验室数据等。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以确定 PE 的危险因素和围产期不良结局。
研究人群特征:PE 组女性的年龄、孕前 BMI(pp-BMI)均显著高于非 PE 组,且在过度妊娠增重(GWG)、多产、双胎妊娠、IVF、剖宫产史、GDM 和 ICP 等方面的比例也更高。整体 PE 患病率为 2.85%。
PE 的患病率分层:按年龄和 pp-BMI 分层后发现,不同年龄组女性的 PE 患病率随 BMI 增加而显著上升,尤其是年龄≥35 岁且孕前超重或肥胖的女性。此外,接受 IVF、双胎妊娠、患有 GDM 或 ICP 的女性,PE 患病率也明显更高。
PE 的危险因素:多因素逻辑回归模型显示,母亲年龄 > 35 岁、孕前超重 / 肥胖、过度 GWG、多产、双胎妊娠、IVF、剖宫产史、流产史≥2 次、GDM 和 ICP,均与 PE 风险显著相关。
单胎妊娠与 PE 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联:单胎妊娠合并 PE 的女性,剖宫产、早产的风险更高,新生儿死胎、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院的风险也显著增加,不过胎膜早破(PROM)风险降低。
双胎妊娠与 PE 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联:双胎妊娠合并 PE 的女性,剖宫产、早产风险大幅增加,新生儿低出生体重、胎儿窘迫和 NICU 入院风险也显著上升,PROM 风险降低,但在死胎、新生儿窒息等方面与非 PE 组无显著差异。
研究结论与讨论
研究明确了中国女性 PE 的多种危险因素,以及 PE 与单胎、双胎妊娠围产期不良结局的显著关联。这一成果为临床医生管理 PE 风险女性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证据,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降低 PE 的发生率,改善围产期结局。
不过,该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和信息偏倚;由于缺乏数据,无法确定 PE 发病时间与风险的关系,也未评估 PE 严重程度与围产期不良结局的关联。未来还需开展多中心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 PE 的奥秘。但不可否认的是,本次研究在 PE 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