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尊与社交回避的关联探秘:韧性与社交困扰的链式中介效应

《BMC Psychology》: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social avoidance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chain mediating effects of resilience and social distress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12日 来源:BMC Psychology 2.7

编辑推荐:

  为探究大学生自尊、韧性、社交困扰和社交回避间关系,研究人员以宁夏某高校大一学生为样本开展研究。结果显示,自尊与社交回避呈负相关,韧性和社交困扰起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为干预大学生社交回避提供依据,助力心理健康。

  在大学校园这个充满活力与挑战的地方,社交活动本应是大学生们拓展视野、结交朋友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学生却在社交中遭遇难题,社交回避现象日益凸显。社会焦虑(SA)作为常见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社交回避和社交困扰。社交回避指个体倾向于避开社交互动,而社交困扰则是在社交场景中产生的痛苦感受。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但复杂多变的人际环境让一些学生在社交中感到力不从心,甚至选择逃避,这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适应能力,还可能增加网络成瘾、药物成瘾等风险。
已有研究表明,自尊被认为是社会焦虑的一个预测因素。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对人际排斥更为敏感,在社交中缺乏自信,难以有效应对社交压力,进而更容易陷入社会焦虑,表现出更多的社交回避行为。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韧性(Resilience)作为个体在经历逆境和挫折后积极适应的能力,有可能成为缓解低自尊与社交回避之间负面关系的保护因素。但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群体中,韧性和社交困扰在自尊与社交回避关系中潜在中介作用的研究还比较匮乏。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深入了解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市市立医院、天津安定医院的研究人员展开了此项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Psychology》杂志上,为后续相关研究和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人员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宁夏某高校的 2713 名大一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最终 2513 名学生完成问卷,有效回应率达 92.63%。研究使用了多种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包括人口学问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康纳 - 戴维森心理韧性量表(CD - RISC)。数据收集完成后,运用 SPSS 26.0 软件和 Mplus8 进行统计分析,探究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中介效应等。

在描述性分析中发现,大学生的社交困扰、社交回避和社会焦虑得分在性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感受、母亲教育水平以及对 COVID - 19 疫情担忧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女生的社交困扰 / 回避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可能与女生在社交中更注重他人评价,且处理人际关系时方式相对内敛有关。感受不到家庭 SES 压力的学生在人际互动中更自信,社交困扰 / 回避程度较低。母亲教育水平较高的学生,其社交困扰和社会焦虑水平相对较低,因为这类父母在教育中可能采用更科学的方式,帮助孩子掌握更好的人际技能。在疫情背景下,更担心疫情的学生社交困扰得分更高。

相关性分析表明,自尊、韧性与社交困扰得分呈显著负相关(,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1\)",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1\)"),与社交回避得分也呈显著负相关(,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1\)",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1\)"),而社交困扰和社交回避得分呈显著正相关(,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1\)")。

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自尊对社交回避的直接效应显著(,span data-custom-copy-text="\(p0.001\)"),占总效应的 29.32%;韧性和社交困扰在自尊与社交回避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总间接效应值为 -0.282,占总效应的 70.67%。其中,以韧性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值为 -0.02(95% CI=[-0.028,-0.011]),中介率为 5.01%;以社交困扰为中介变量的路径效应值为 -0.203(95% CI=[-0.229,-0.176]),中介率为 50.87%;韧性和社交困扰形成的链式中介路径效应值为 -0.06(95% CI=[-0.07,-0.05]),中介率为 15.03%。

综上所述,该研究明确了大学生自尊与社交回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自尊水平越高,社交回避的可能性越低。同时,韧性和社交困扰在这一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结论具有重要意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方向。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提升自尊,培养韧性,帮助他们积极应对社交压力和挑战。学校还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监测与评估,及时发现学生的社会焦虑问题并进行干预。此外,心理学专家可在高校组织相关讲座或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的韧性和应对社交困扰的能力,针对社交回避、低自尊或低心理韧性的学生提供个体辅导,对严重社会焦虑的学生及时转介专业治疗。通过多层面的早期有效干预,助力大学生理性应对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