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万古霉素:游离浓度影响因素与精准用药新方向

【字体: 时间:2025年02月19日 来源: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Health Care and Sciences1.2

编辑推荐:

  为解决影响游离 VCM 浓度及 fAUC 达标因素不明的问题,佐贺大学医院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总蛋白影响游离 VCM 浓度,fAUC - TDM 或更适用于特殊蛋白血症患者。推荐阅读,助你了解 VCM 精准用药前沿成果。

  
在医学的世界里,抗生素是对抗细菌感染的有力武器,而万古霉素(Vancomycin,VCM)就是其中一员猛将。它专门对付那些对青霉素耐药的革兰氏阳性球菌,像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粪肠球菌,在抗感染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药物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 药效学(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PK/PD)指标对于预测疗效和安全性很重要。以往 PK/PD 指标大多关注药物的总浓度(包括与蛋白质结合的和游离的部分),但实际上,只有游离状态的药物才能在感染部位发挥抗菌作用。这就好比一把锁和一把钥匙,只有游离的 “钥匙”(药物)才能打开感染部位的 “锁”,起到抗菌效果。

就拿喹诺酮类和 β - 内酰胺类药物来说,它们的治疗效果与基于游离浓度的 PK/PD 指标密切相关。对于万古霉素而言,浓度 - 时间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AUC)与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比值,和它缓慢的杀菌效果有关。基于此,AUC/MIC 的数值范围被用作万古霉素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的治疗范围。一般认为,万古霉素对 MRSA 的 MIC 是 1 μg/mL,所以为了提高疗效、降低肾毒性,建议万古霉素的 AUC/MIC 在 400 - 600 mg?h/L。

近年来,游离浓度 - 时间曲线下面积(Free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fAUC)/MIC 被认为是更理想的万古霉素 PK/PD 指标。按照保守估计 50% 的蛋白质结合率来算,fAUC/MIC 的目标值在 200 - 300 mg?h/L。可奇怪的是,关于 fAUC 指导万古霉素治疗的研究少之又少。这就好比在一条通往宝藏(精准治疗)的路上,大家都知道有一条更好的路(fAUC 指导 TDM),但却很少有人去探索。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找到影响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相关因素,评估 fAUC 的达标情况,来自日本佐贺大学医院感染病与医院流行病学科的 Toshiharu Urakami 等人,在《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Health Care and Science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名为 “Factors affecting free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and target attainment of free area under 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的论文。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万古霉素的蛋白质结合率平均为 40%,但个体差异很大。总蛋白是估计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重要预测指标,而且在高蛋白血症或低蛋白血症人群中,基于 fAUC 的 TDM 可能比基于 AUC 的 TDM 更有助于制定严格的给药方案。这一研究成果就像是给医生们提供了更精准的 “作战地图”,帮助他们在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时,能更准确地 “击中” 目标,减少副作用。

那他们是怎么开展这项研究的呢?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研究。他们招募了佐贺大学医院里 18 岁以上,正在静脉注射万古霉素,并且同时测量了总万古霉素和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住院患者,研究时间从 2021 年 1 月到 2023 年 12 月。在测量万古霉素浓度时,他们先在日常 TDM 过程中,由医生选择合适的时间采集血样,然后通过离心分离血清。总万古霉素浓度用粒子增强浊度抑制免疫分析法测量,游离浓度则是通过超滤法收集游离部分后,用同样的方法测量。蛋白质结合率通过特定公式计算得出。为了估计 AUC 和 fAUC,他们选择在万古霉素给药第 3 天及以后的稳态期采血,利用贝叶斯软件计算 AUC,再根据蛋白质结合率算出 fAUC。同时,他们还从患者病历中收集了年龄、性别、总蛋白、血清肌酐等基线数据,用来分析相关因素。最后,通过线性回归和多变量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评估各种因素对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影响,以及 AUC 和 fAUC 的达标情况。

下面我们来详细看看研究结果。在患者基本特征方面,研究共纳入了 39 名患者,其中 18 名患者进行了 AUC 和 fAUC 的计算。这些患者的年龄中位数是 68 岁,男性占比 61.5% 。患者的血清肌酐、总蛋白等指标也各有不同,比如总蛋白中位数是 5.6 mg/dL。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参与研究的患者情况多样,能更好地反映现实中使用万古霉素患者的情况。

在万古霉素浓度相关性上,研究人员发现,总万古霉素浓度和游离万古霉素浓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决定系数()达到 0.90,这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就像一对 “双胞胎”,总浓度的变化能很大程度上影响游离浓度。通过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他们还找到了影响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关键因素,总万古霉素浓度和总蛋白是影响游离分数的重要协变量。并且得出了预测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公式:游离 VCM 总 VCM [] 总蛋白 [g/dL]。这就像是给医生们一把 “尺子”,可以根据这个公式大致估算游离万古霉素的浓度。

再看看 AUC 和 fAUC 的达标情况。18 名患者的 AUC 中位数是 599.9 mg?h/L,fAUC 中位数是 369.1 mg?h/L。有 9 名患者(50.0%)的 AUC 大于 600 mg?h/L,12 名患者(66.7%)的 fAUC 大于 300 mg?h/L,但两者达标概率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有点让人意外,就好像原本以为两条路(AUC 和 fAUC 达标)会有很大不同,结果发现它们在某些方面并没有太大区别。

综合研究结果和讨论部分,这项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它揭示了万古霉素 40% 的蛋白质结合率,且存在较大个体差异,这为重新认识游离浓度在万古霉素治疗中的重要性提供了依据。以前大家按照 50% 的保守蛋白质结合率来计算,现在看来可能需要调整了。其次,总蛋白作为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重要预测指标,提示在临床中,尤其是对于高蛋白血症或低蛋白血症患者,在制定万古霉素给药方案时,要更加关注总蛋白水平。最后,虽然 AUC 和 fAUC 达标概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基于 fAUC 的 TDM 在低蛋白血症人群中,有潜力减少万古霉素的剂量,降低急性肾损伤等副作用的发生风险。这就像是给低蛋白血症患者吃了一颗 “定心丸”,让他们在使用万古霉素治疗时更安全。

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它是单中心研究,样本量有限;没有对比不同检测方法测定游离万古霉素浓度的差异;也没有研究肝脏疾病、合并用药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浓度对游离万古霉素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它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灯,让其他研究人员知道该往哪个方向继续探索。

总的来说,Toshiharu Urakami 等人的这项研究,为万古霉素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还有一些不足,但它已经在精准用药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让万古霉素在对抗细菌感染的战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 急聘职位
  • 高薪职位

知名企业招聘

热点排行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