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炎症性肌病(IIMs),常称肌炎,是一组罕见的异质性疾病,以免疫介导的肌肉损伤和多样的临床表现为特征。自 1975 年 Bohan 和 Peter 对皮肌炎(DM)和多发性肌炎(PM)进行初始分类以来,随着肌炎特异性抗体(MSAs)的发现,人们对 IIMs 的认识有了显著进展。MSAs 能区分不同 IIMs 亚型,影响疾病预后和治疗策略。目前 IIMs 亚型包括抗合成酶综合征(ASyS)、DM、免疫介导坏死性肌病(IMNM)和 IBM 等。尽管研究取得进展,但 IBM 的主要发病机制(是退化还是 T 细胞介导的炎症)仍不明确,亟需新的治疗方法。同时,B 细胞、抗体以及 IFN 信号相关研究为 CAR T 细胞、JAK 抑制剂等靶向治疗开辟了道路。
T 细胞作为肌炎的治疗靶点
淋巴细胞浸润是所有 IIMs 的共同特征,T 细胞是肌肉活检中主要的免疫细胞类型。在 IBM 中,CD8+细胞毒性 T 细胞(CTLs)驱动广泛的炎症变化。研究发现,IBM 中相当一部分 CTLs 呈现独特的衰老表型,低表达 CD27、CD28 和 CD127,高表达 CD57、KLRG1 和转录因子 T-bet。T-bet+ CTLs 在 IBM 患者外周血中扩增,或可作为疾病监测的生物标志物,T-bet 也被视为其他免疫介导神经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此外,KLRG1 作为衰老 CTLs 的标志物,可能是 IBM 的可靶向治疗靶点。研究发现,IBM 部分肌纤维中编码 KLRG1 配体 E-cadherin 的 CDH1 上调,支持 KLRG1 在 IBM 病理生理中的作用。目前,一项针对 KLRG1 的单克隆抗体(ulviprubart)的 2/3 期临床试验正在评估其对 IBM 患者的疗效。
IBM 是 IIMs 中临床和科研的重大挑战,治疗效果不佳。其发病机制存在争议,是炎症性自身免疫刺激、肌肉内在退化改变,还是两者共同作用导致肌纤维退化和肌肉萎缩尚不明确。目前针对免疫抑制的治疗方法大多失败,因此研究聚焦于减少肌纤维损伤和增强肌肉韧性。蛋白质聚集是 IBM 的关键病理特征,涉及 TDP-43 和 p62 等蛋白,与镶边空泡、管状细丝包涵体和线粒体改变相关。研究发现,CD3 靶向 T 细胞耗竭可减轻炎症,但对肌纤维退化影响不大;RNF7 聚集是 IBM 特有的现象,且与 T 细胞浸润不共定位。此外,线粒体改变可能是 IBM 的早期特征,相关肌炎疾病 PM-Mito 或为 IBM 的前驱亚型。TDP-43 在 IBM 肌纤维中功能丧失,导致 mRNA 剪接异常,产生含隐秘外显子的错误剪接 mRNA,这一现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类似。研究开发了检测隐秘外显子的 PCR 检测方法,或为 IBM 诊断提供新工具。同时,PM-Mito 中也存在隐秘外显子,虽程度低于 IBM,但显示出两者的分子相似性。研究表明,IBM 中 2A 型肌纤维特别脆弱,与 T 细胞浸润和细胞应激相关,GADD45A 表达增加是其特征之一,该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应激途径。此外,IBM 肌纤维中乙酰胆碱酯酶(AChE)表达增加,可能由 NORAD 等长链非编码 RNA 调控,AChE 活性增加可能破坏神经肌肉信号传导,或直接参与 IBM 发病机制,抑制 AChE 或可成为 IBM 的治疗选择。同时,IBM 中存在特定的衰老细胞类型模式,如表达 p21 和促炎基因 C3 的成纤维脂肪祖细胞(FAPs),靶向 FAPs 或为新的治疗方向。尽管对 IBM 病理生理的理解有所进展,但针对肌纤维退化的治疗试验效果有限。比马格鲁单抗(Bimagrumab)和阿瑞莫克隆(Arimoclomol)的临床试验均未达到预期效果,而西罗莫司(Sirolimus)通过抑制 mTOR,对 IBM 患者的部分指标有改善作用,目前正在进行 3 期临床试验。
结论与展望
炎症性肌病诊断和治疗困难,源于其复杂的病理机制尚未完全明晰。近期研究在 MSAs、T 细胞、IFN 信号和退化通路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了新诊断工具和治疗方法的开发。B 细胞耗竭和降低 IgG 的疗法在 MSAs 相关 IIMs 中的疗效,证明了分子研究对疾病分层和治疗指导的重要性。然而,IBM 中肌肉退化的治疗仍具挑战,未来对隐秘外显子、lncRNAs 和选择性肌纤维损伤的研究或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同时,对 IBM 中 T 细胞抗原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开发如 CAR T 细胞等靶向疗法,改善患者临床结局。总体而言,IIMs 研究需个性化和亚型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转录组学技术、单细胞分析和机器学习工具的进步,不仅提高了诊断精度,还为发现新治疗途径和预测疾病轨迹提供了帮助,有望彻底改变 IIMs 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