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广泛分布的特异性单链核酸酶家族Ssn:开启单链DNA技术新纪元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1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研究人员首次鉴定出特异性切割单链DNA的位点特异性核酸酶家族Ssn,解决了单链DNA技术开发的关键瓶颈。该研究通过表征脑膜炎奈瑟菌中的SsnA蛋白,揭示其通过切割NTS序列调控自然转化,并证明该家族成员具有多样化的切割特异性,为分子诊断和基因编辑等应用提供了全新工具。

  

在生命科学领域,单链DNA(ssDNA)作为遗传信息传递和基因重组的关键中间体,其精确操控一直是技术开发的瓶颈。尽管双链DNA特异性核酸酶(如CRISPR-Cas系统)已引发基因编辑革命,但能够特异性识别并切割单链DNA的酶却从未被报道。这种技术空缺严重限制了基于ssDNA的分子工具开发,例如滚环扩增(RCA)产物的定向切割或单链病毒基因组的精准编辑。与此同时,病原微生物中广泛存在的水平基因转移(HGT)现象——尤其是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高达50%的自然转化频率——暗示着可能存在未知的DNA调控机制。这些科学问题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谜团:自然界是否存在专门针对单链DNA的"分子剪刀"?它们如何参与基因组动态调控?

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系统性研究,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突破性成果。他们首次鉴定出广泛分布于细菌界的单链特异性核酸酶家族Ssn(Site-specific single-stranded nucleases),该家族属于GIY-YIG超家族,但具有独特的单链切割特性。研究以病原菌脑膜炎奈瑟菌为模型,发现其基因组中数百个NTS(Neisseria Transformation Sequence)重复序列与名为SsnA的小型核酸酶形成共进化系统。通过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蛋白质生化表征和细菌遗传学实验,团队不仅揭示了SsnA调控自然转化的分子机制,更发现该家族成员具有序列多样化的切割特异性,为开发新型分子工具奠定了基础。

研究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的技术路线:首先通过全基因组比对和MEME motif分析鉴定了NTS及其变体NTSvar在75种奈瑟菌科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利用系统发育学方法构建了GIY-YIG超家族46,332个成员的进化树,确定cd10448结构域蛋白构成独立分支;采用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和荧光标记核酸酶实验证实SsnA特异性结合并切割含NTS的ssDNA;通过构建基因敲除株和互补株,结合定量转化实验证明SsnA通过切割外源ssDNA调控重组频率;最后开发了基于滚环扩增(RCA)和荧光淬灭的ssDNA检测技术,验证了Ssn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潜力。

NTS重复序列在细菌中的特征分析
研究团队发现此前报道的dRS3重复序列实际包含更长的28nt NTS元件,后者在致病性奈瑟菌中富集度是共生菌株的10倍。这些序列可形成发夹结构,在脑膜炎奈瑟菌8013基因组中非随机分布,主要簇集在毒力因子和膜蛋白编码基因周围。跨物种分析揭示类似元件(SRM)在沃尔巴克氏体等细菌中同样存在,暗示保守的生物学功能。

SRM motif与ssnA基因的进化关联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人员发现31%的细菌ssnA同源基因侧翼区域含有NTS/SRM重复序列,这种关联跨越变形菌门等四大类群。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含有>200个SRM的基因组中,81%编码SsnA同源蛋白,表明二者存在强共进化关系。系统发育分析显示cd10448家族构成GIY-YIG超家族中的独立分支,其成员均为<150aa的单结构域蛋白。

SsnA的生化特性与切割机制
纯化的SsnA蛋白仅切割含NTS的ssDNA,对dsDNA或RNA无活性。突变实验表明其依赖GIY-YIG motif中的保守酪氨酸残基,切割位点位于NTS上游6nt处。镁离子是最佳辅因子,37℃时活性最高,与宿主生理条件匹配。值得注意的是,SsnA对不同拷贝NTS的切割效率存在差异,提示其能区分细微的序列变异。

自然转化调控机制
基因敲除实验显示,当转化DNA含有NTS时,ΔssnA菌株转化效率提高5倍,而过表达株则显著降低。使用突变NTS(G26C/C49G)的对照实验证实该效应严格依赖NTS-SsnA互作。研究人员提出模型:SsnA通过切割整合位点附近的NTS,缩短同源重组区域,从而调控外源DNA整合概率。这种机制可能保护关键毒力基因免受有害重组影响。

Ssn家族的应用验证
研究证实来自不同菌种的Ssn同源蛋白(如沃尔巴克氏体Ssn)具有独特的切割特异性。通过设计"分裂NTS"系统,团队实现了:1)RCA产物的定向切割;2)DNA引导的可编程ssDNA剪切;3)基于荧光淬灭的高灵敏度ssDNA检测(检测限达0.1nM)。这些原理验证展示了Ssn在分子诊断和基因工程中的应用前景。

这项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核酸酶功能边界的认知。Ssn家族的发现不仅填补了"单链DNA剪刀"的技术空白,更揭示了细菌基因组进化的新调控维度——通过NTS-Ssn系统精细平衡水平基因转移的利弊。从应用角度看,该家族成员序列特异性的天然多样性(目前已鉴定>7,000种)为开发定制化ssDNA工具提供了丰富资源。相比CRISPR或Argonaute系统,Ssn核酸酶具有分子量小(<15kDa)、无需RNA引导、天然单链特异性等独特优势。特别在滚环扩增、病毒基因组编辑等ssDNA富集场景中,这些特性可能催生突破性技术。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SsnA的三维结构及其与DNA的互作细节尚未解析,不同家族成员的切割规则仍需系统测绘。未来研究可探索:1)利用定向进化优化Ssn的切割效率与特异性;2)开发多重Ssn组合系统实现复杂ssDNA编辑;3)解析Ssn在病原菌感染过程中的时空调控机制。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Ssn家族有望成为继CRISPR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分子工具。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