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通官微
陪你抓住生命科技
跳动的脉搏
双核镍催化乙烯/丙烯酰胺共聚高效合成氰基功能化聚乙烯的创新策略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大 中 小 】 时间:2025年03月13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编辑推荐:本研究突破性地利用双核镍催化剂实现乙烯与丙烯酰胺(AM)的高效共聚,通过独特的异构化介导链转移聚合(ICTP)机制,成功将AM原位转化为氰基(CN),获得活性高达4.1×106 g/(mol cat·h)的氰基功能化聚乙烯(PEs),解决了传统钯催化体系活性低、催化剂中毒等难题,为功能化聚烯烃的工业化合成开辟了新路径。
针对这一瓶颈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Shu-Yang Yu、Yanshan Gao和Yong Tang团队创新性地采用双核镍催化剂体系,通过乙烯与丙烯酰胺的共聚反应,意外发现了极性基团从酰胺到氰基的高效转化现象。该研究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和理论计算,揭示了独特的异构化介导链转移聚合(Isomerization-mediated Chain Transfer Polymerization, ICTP)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研究团队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1)多核镍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表征;2)乙烯/AM共聚反应的动力学控制与产物分离;3)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2D-HSQC/HMBC)和GPC等聚合物结构解析技术;4)氘标记实验追踪反应路径;5)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反应能垒。
研究结果部分:
"Cyano-functionalized PEs from E/AM copolymerization":使用三种双核镍催化剂(Cat.1-3)进行乙烯/AM共聚,发现Cat.2在1 atm乙烯压力下活性达1.4×105 g/(mol cat·h),13C NMR证实产物中氰基含量>99%,且每个催化剂可产生多达27条聚合物链。
"Mechanistic investigations":通过模型实验证明AM的2,1-插入是必要条件;氘标记实验显示α位氢原子参与反应,支持酮亚胺中间体路径;控制实验证实二乙基氯化铝(DEAC)促进[AlOAl]消除反应,实现酰胺向氰基的转化。
"Computational studies":DFT计算揭示ICTP机制的关键步骤:AM插入能垒仅5.5 kcal/mol,Ni-C键异构化比乙烯配位更有利(能量差6.2 kcal/mol),[AlOAl]消除能垒22.9 kcal/mol,与实验观测的DEAC/AM>2要求相符。
该研究突破性地提出ICTP催化循环模型:AM通过2,1-插入形成金属-酰胺键,经Ni-C/Ni-N异构化实现链转移,DEAC同时促进酰胺向氰基转化并再生催化剂活性中心。这种机制有效规避了传统极性单体共聚中的催化剂中毒问题,将活性提升两个数量级,最高达4.1×106 g/(mol cat·h)。所获得的氰基功能化聚乙烯兼具高极性基团含量(最高1.4 mol%)和可控分子量(1.3-48.5 kg/mol),为开发新型聚烯烃功能材料提供了普适性策略。这项工作不仅解决了长期困扰领域的科学难题,更通过多核金属催化与链转移机制的巧妙结合,为其他挑战性单体的共聚反应提供了全新思路。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知名企业招聘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