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生态修复提升水电潜能:解锁生态 - 水 - 沙 - 能关系新认知

《Nature Communications》:

【字体: 时间:2025年03月16日 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编辑推荐:

  为探究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对水电潜能的净影响,研究人员以黄河流域(YRB)为对象,开展生态修复(ER)对小浪底水库水电潜能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 ER 可提升小浪底水库水电潜能,这对理解生态系统 - 水 - 沙 - 能关系及流域管理意义重大。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水电作为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地位愈发凸显。到 2023 年底,其总装机容量达 1,268GW,在全球电力领域占据重要份额。然而,水库泥沙淤积问题却如同一颗 “定时炸弹”,严重威胁着水电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水库每年因泥沙淤积损失约 0.5 - 1% 的初始库容,预计到 2050 年,部分水库损失比例将大幅上升。比如我国黄河上的三门峡水库,建成初期就因泥沙淤积问题,4 年内损失超 40% 库容,不得不进行大规模改造。
面对这一困境,流域土地利用管理成为缓解水库泥沙淤积的关键手段。植被措施如植树造林、种草,以及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谷坊等,虽能减少泥沙流入水库,延长水电设施使用寿命,但大规模造林可能增加蒸散(ET),减少径流,进而影响水电潜能。在这样的背景下,明确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对水电潜能的综合影响迫在眉睫。

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聚焦黄河流域,针对黄河曾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河流,且小浪底水库控制流域面积达 92.3% 这一特点,开展了生态修复对小浪底水库水电潜能影响的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为解决全球类似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方法:首先,利用多种数据来源,包括气象、地理、土壤、植被及生态修复建设记录等数据,为研究提供丰富信息;其次,借助地貌生态水文模型(GBEHM - SWC)模拟不同情景下的水文和泥沙动态;此外,运用单因素固定法设置有生态修复和无生态修复两种情景对比分析,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模拟小浪底水库的调节规则 。

研究结果如下:

  • 水文和泥沙对生态修复的响应:截至 2020 年,黄河流域实施了大量生态修复措施,如建设了大面积森林、梯田、草地和众多谷坊。这些措施使流域叶面积指数(LAI)和总初级生产力(GPP)显著增加,同时有效减轻了土壤侵蚀,不过也导致流域平均 ET 增加,径流减少。受此影响,进入小浪底水库的年均径流量和泥沙量均明显下降,且有无生态修复情景下的差距不断扩大。
  • 小浪底水库发电和淤积变化:有生态修复情景下,2002 - 2019 年小浪底水库年均发电量比无生态修复情景减少 6.9%,年内 6 - 11 月发电量占比较大,8 月和 9 月减少幅度明显。同时,年均水库淤积量也下降 38.3%,5 - 10 月的汛期是主要淤积期,7 月和 8 月减少最多。
  • 生态修复增强累计发电量:尽管无生态修复情景下小浪底水库年均发电量更高,但由于泥沙淤积严重,其泥沙存储寿命远短于有生态修复情景。有生态修复情景下,截至 2019 年 12 月,水库累计淤积量仅利用了 80% 的泥沙存储容量,累计发电量于 2016 年 5 月超过无生态修复情景,预计到 2024 年总发电量将比无生态修复情景高 57.3%,多产生约 1000 亿 kWh 电量。

研究结论和讨论部分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修复虽使小浪底水库年均发电量有所减少,但大幅降低的泥沙负荷避免了调节库容过早损失,最终提升了水电潜能。这一成果深化了人们对生态系统 - 水 - 沙 - 能关系的理解。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经验可推广至全球其他河流,通过合理的流域土地利用管理,减少水库泥沙淤积,提升水电潜能。同时,研究还发现除生态修复外,其他泥沙管理措施也对减少水库淤积有重要贡献。不过,该研究在实验设计上存在一定简化和妥协,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改进,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总之,该研究为全球流域综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借鉴。

下载安捷伦电子书《通过细胞代谢揭示新的药物靶点》探索如何通过代谢分析促进您的药物发现研究

10x Genomics新品Visium HD 开启单细胞分辨率的全转录组空间分析!

欢迎下载Twist《不断变化的CRISPR筛选格局》电子书

单细胞测序入门大讲堂 - 深入了解从第一个单细胞实验设计到数据质控与可视化解析

下载《细胞内蛋白质互作分析方法电子书》

相关新闻
生物通微信公众号
微信
新浪微博

今日动态 | 人才市场 | 新技术专栏 | 中国科学人 | 云展台 | BioHot | 云讲堂直播 | 会展中心 | 特价专栏 | 技术快讯 | 免费试用

版权所有 生物通

Copyright© eBiotrade.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信箱:

粤ICP备09063491号